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强调,持续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基层是国家治理的最末端、服务群众的最前沿、政策执行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减负效果如何,关乎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关乎党中央决策部署的落地落实。要扼住形式主义这股歪风邪气,进一步明晰权责、转变作风、树立实绩导向,让基层减负落到实处。
“以减促增”将基层减负减到实处。
基层强则国家强,减负并非无负,减负首先是一道减法题,需要的是高质量的落实。“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重压之下,仓促之间,一些基层干部疲于应付上级、不受批评,大费周章地搞起“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纸上政绩”。自然而然,使得本来 考核内容具体化的“痕迹管理”走向极端,导致重“痕”不重“绩”、 留“迹”不留“心”,就演变成“不问民声问材料”的形式主义。基层减负也不能抱着“一减了之”的态度,不能指 望完全放松甚至取消对基层干部的管理与考核。要树立“上下一盘棋”思想,既要减少不必要的督查检查考核次数,又要尽可能简化、合并相关的督查检查考核项目。基层减负的意义在于精兵简政做好减法,减去肩上多余累赘,换取有效的时间和精力,履行有效的职责与担当,更好地为人民“负重”前行。
以清晰的权责体系为基层降压赋能。
基层干部的工作本就千头万绪,但随时还要承接层层上级“转发”过来的任务,尤其是一些地方和部门习惯以“属地管理”为由,把本属自身职责范围的、风险大的、棘手的工作转嫁给基层,导致基层出现“能力有限,责任无限”的错位,许多基层干部不堪重负。之所以出现这种“甩包袱”“加担子”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职责不清、边界不明。因此,必须强化系统思维,以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构建边界清晰、分工合作、权责一致、运行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确保人按职责干、事按制度办,以清晰的权责体系为基层减负。同时,强化属地管理责任,防止以层层压实之名行推卸责任之实,严禁向基层“甩锅”“加压”,避免基层“责任超载”,从根本上解决权责脱节的问题。
以暖心关爱激励基层干部敢担当善作为。
激发干事创业活力,推动基层工作提质增效,是减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有的基层干部长期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复杂的基层环境,产生了倦怠情绪;有的单位热衷“能者多劳”,“鞭打快牛”寒了基层干部的心。基层减负增效须紧扣实干实绩导向,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进一步完善考核评价机制和干部能上能下机制,不断发现有理想、有信念、有担当的优秀干部,让有为者有位,无为者让位,推动减负与增效“两翼齐飞”。
基层减负不是“一时的事”,而是“一直的事”,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基层减负是一个系统的工程,需要真正落地,还要时间才能见成效,最关键的是要破除“形式主义”这个拦路虎,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才能营造良好干事创业氛围,让基层干部褪去束缚、放下包袱、创造实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