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校里有不止一个老师,不止一次说过我们要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我们才能在目前竞争惨烈的情况下保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当时听了老师的话就像打了鸡血一样,很亢奋,心想:嗯!我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很遗憾,这个想法也仅仅只是停留在刚听完“鸡汤”的那一刻。事后,似乎都已经忘了这回事。为什么会这样呢?究其原因,个人认为是因为这个概念听起来很不错,可是它具体是什么?具体应该怎么操作?我们一无所知。
直到前几天看到采铜的一篇文章《独特性,就是最好的竞争力》,我觉得写的很不错,所以想在这里分享一下。
她首先通过一个成功的90后创业者的演讲内容来导入主题。该演讲者宣称:大学生陷入一种过时的学习和工作模式中,而只有通过创业,特别是通过与“更强的人”交换资源的方式,才能在年纪轻轻就能获得财务自由。如果我们坐下台下听她的演讲一定觉得热血沸腾,琢磨着自己也要去创业,早日像演讲者一样实现财务自由。作者对演讲中对年轻人的现状有可取之处,但是演讲者宣扬的单一的价值观(年轻人应尽早实现财务自由)和单一的实现路径(以与精英人群资源互换,迎合大众需求,追逐商业热点为主要手段的创业)表示不能完全认同。
作者分析说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思想太容易被一波波热潮推搡着前进,在热潮的推动下,我们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标准去提出问题,用单一的模式去分析问题,用单一的途径去解决问题的行为习惯,甚至于我们连思考的权利都放弃,只跟着“成功人士”的振臂一呼,不假思索就采取行动。作者认为作为“创业标杆”的90后演讲者提出的成功路径示范并不适合大多数人。
接着作者提出自己的论点:只有独一无二,才能不可取代。她举了四个例子来论证她的观点。首先举出的是苏珊大妈,因为参加《英国达人秀》而一炮走红,作者分析她之所以能红是因为她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胖胖的、萌萌的、坚持梦想而又有一副好嗓门。然后她又举了2015年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得主、电影《模仿游戏》的编剧格拉汉姆在上台发表获奖感言时说的一段话:请保持你的古怪,你的与众不同。独特性能让你在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中更容易被发现、被牢记。再然后她又举了硅谷著名风险投资家彼得.蒂尔在面试应聘者时会问一个问题:在什么重要问题上你与其他人有不同看法?他认为创新分为两种,一种是从0—1的创新,也即创造出完全没有的东西;另一种是从1—N的创新,这种创新只是水平上的进步。我们现在缺的就是第一种。最后作者举的例子是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的一段话:战略的意义就在于让你远离竞争,战略不是要你做的更好,而是要你做的不同。
于个人而言,如果你与大多数相比,没什么特殊之处,那社会为什么要给你超出平均水准的回报呢?所以,让自己变得独特是通向成功的必要条件。
通过以上一大段文字的论证,我们已经知道了独特性的作用和意义了,接下来就是怎么做的问题了,作者对此给出了两点建议:
1、不要为了追求社会认同而做事。如果你为了被社会认同,拼命去迎合主流标准,说大家喜欢听的话,做大家喜欢做的事,最后的结果是,你不是被认同而是被忽视。建筑家保罗.谢菲尔德说过:"主流是一种非常强大的潮流,人在其中无法思考"。
2、尽量做酷的事。作者曾经做过一项微博调查:你更愿意做一件非常酷的事情,还是做一件可以变得非常富有的事情?大部分被调查者选择后者,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人选择前者。大部分选择前者的原因是变得富有之后自然就可以做很酷的事了。可是作者认为“财富”和“酷”是两个独立的价值系统,并不能等同。完成一件酷事往往意味着去发现或重新发现物的价值。这些酷事,并非指那些可以向他人“炫酷”的事,可以是任何一件平常的事,只要你留意它不为人关注的一面,就能挖掘出超出平常的意义,就能把它变成一件“酷”事。
最后,当我们避开了追求社会认同的陷阱,也意识到做酷事的价值以后,我们可能走上因独特而成功的道路。
PS:我觉得看这篇文章挺有感触的,所以把自己的读书笔记与大家分享,希望大家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