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天读完《把时间当作朋友》(六)

倾听,看起来是一个挺简单的能力,但人们总是多多少少忽视这项能力。

不就是听吗?那还不简单?我不插嘴还不行吗?

话虽如此,但是要能够做到有效倾听并不容易,大多数人其实并不懂得应该如何有效倾听。因为人说话的速度远远低于思考的速度,所以倾听的时候常常有走神的情况,短时间的走神并不会丢失关键信息,但是随着走神次数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终究会跟丢关键信息。

而且,人们在倾听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使用大脑的拼接模式,把听到的信息与自己过往的经历、经验、认知结合起来,用来更好地理解听到的信息。911恐怖袭击事件中,人们在烟雾中看到魔鬼面孔就是一个例子。

美国不少民众以此为证说魔鬼撒旦曾在911灾难现场显灵。这些民众认为,是撒旦驱使恐怖分子制造这一惨剧,从而把世贸中心甚至纽约变成“魔鬼的乐园”。

这种拼接、联想能力对我们理解事物有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也带来自身经验的干扰而导致理解上的误差。

甲对乙说,“上次你不是说到……”,乙大惊失色,“天哪!我什么时候说过……”。

排除乙的记忆力差的情况下,很有可能是甲把乙说的话完全曲解了,理解成了另外一种意思。“人们只能听到自己想听到的,看到自己想看到的”。

除了倾听之外,说话也很有讲究。

明明是同样一句话,自己说出来就不像那么回事。

原因在于每一句话都是其特定说话身份的限制,有些话并不是人人都能说的。父母对孩子的训话,夫妻之间的情话,老板对下属的命令……都是限制特定身份的。如果讲话的时候忽略自身身份,说出了与身份不符的话,哪怕这些话完全正确,别人也会报以不以为然的态度。成功人士在分享自己的成长历程的时候,也许不经意间的几句话也会被众人当作至理名言,而无名小卒同样说这些话,没有人会理睬。

说话与倾听,构成了沟通交流的基本环节。看起来只是对话那么简单,事实上包含了编码与解码的过程。说话者将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进行编码,倾听者接受到编码信息,再将其解码,理解其中的含义。如此反复。

其中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就存在信息丢失、曲解的可能性。如何才能保证信息尽量少丢失呢?那就要用到反馈。比如倾听者听完后,多问一句,“你刚才说的是……,是这个意思吗?”。这样的好处是大大减少了曲解的可能性,提高了沟通的质量。

10月27日,第六天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把时间当作朋友》是李笑来老师的作品。点击书名可以看到官方的全文。这是一本值得细细读,反复读的书。书中指出了一些我...
    raingu24阅读 4,606评论 0 1
  • 第三章 卡莱尔 “我们该走了。”卡莱尔轻轻地拍打了一下蹲坐在它身边的黑色巨龙的脑袋。 黑龙有些不乐意地甩动了一下巨...
    小羊过河啦啦啦阅读 3,073评论 0 0
  • 貸款業務與影子銀行 傳統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作為信用創造的第一動力。央行監管之下,出現的在商業銀行內部,其他業務例如...
    咔辣辣阅读 845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