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三的同学问:“我在学习电商专业,怎么感觉越学越没有意思?”
霍多克回答:“假设你在经营一个电商的店铺,每个月给你一万元收入,你还会觉得没有意思吗?”
当然,这样的回答并非是要求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抽空去开网店补贴家用,相信大部分同学都没有这种生计压力,也不是说强调学以致用,通过实践来加强认知,而是希望同学们能够思考,为什么而学?以及学什么?
这样的反问并没有回答学生的问题,在回答以前,需要找到问题的根源,我们先看看学生的培养计划。
从中可以看出,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基本上各占一半的学时,应该说,作为大学本科的教育而言,这样的计划无可厚非,既要加强基础,又要夯实专业,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再看专业课设置:
制定这样专业课程的老师,可谓用心良苦,既考虑了专业课程的基础性,有考虑了实操性,如果每一门都学习得很好,这些毕业生已经被成功的打造成为了六边形战士,并且具备了后续研究方向的选择可能。这里并没有对课程规划本身提出批评意见的意思,就原则而言,大学本科生的学习应该是面面俱到的,从高中三年只学习五六门课而言,大学自然是要博大得多,不过,围绕学生所选择专业林林总总的课程设计,难免让人望而生畏,这可能是同学们泄气的一个原因。
另一个原因是学生们可能真的不知道这个专业的核心是什么,应该怎么学习。电商专业从发展历程上看,也就几十年的时间,然而商科的历史要悠久得多,如果单纯的是从电商去学习电商,显然是舍本逐末了,而从了解商业的本质入手,再考虑电商有别于传统商业的地方,通过这种比较式的学习,很可能就可以让学生对目前所处的状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在上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时候,我们虚拟了一个场景:“假设你是电商的采购经理,现在需要采购一批电子产品,你会怎么做?“同学们的演绎笑料百出,有的上到讲台上,都没有寒暄,就与对方的销售经理达成了交易共识,有的一直在寒暄,就差点将世界上的所有见面礼践行一遍。我告诉同学们,除非已经流程化和制度化,否则大到国家间,小到人与人,在商务领域,都是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因为,这里面是人与人之间就双方的各自不同的目标进行的实际交互,从这种意义上看,人工智能仅仅解决了其中的一些技术环节。
商业并不是冷冰冰的数字,或者刀光剑影的博弈,其中带着温情脉脉的故事,也带着由基本的商务社交礼节所构建的行为规范,正是这套规范的存在,素昧平生的两个人才可能由陌生走向熟悉,而商务合作也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得以成立。
那么电子商务是什么呢?很显然,电子商务的本质还是商务,只不过由于“电子信息”这种高科技手段的加入,使得我们的商务效率得意提升,那么我们该关注电子信息的技术性还是关注商务的本质性呢?倘若我们过多的关注了电子信息的技术性,就有点舍本逐末了,那些技术日新月异,想要追逐前言,即便下大力气也不一定能够精通,更何况半道出家呢?不过,好消息在于,这些技术为了达成各个行业的普适性,往往会掩盖大量的技术细节,从而用系统层面的复杂性降低人机交互的简便性,而作为电商专业的同学,知道这些就够了,了解这些系统,这些平台,甚至这些技术能够干什么,当自己遇到相关问题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解决问题,于是,整个逻辑链条可以非常简单:尽可能的深入学习商务的本质,再去仔细分析电子信息,以及后来的大数据、云计算等等,看起来云遮雾罩的技术形态对于商务过程的影响,那么,我们的学习也就有了逻辑主链条。
举个例子,《电子商务物流和供应链管理》这个课程,就概念而言,物流实际上物质的存储和运输,而电子商务中的物流,则是将信息技术渗透到了物流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大幅度提升了物流的效率,从而有了一个新的称谓:“现代物流”。这样的理解对于后续进一步学习物流的各种活动大有裨益,比如,运输过程中的信息技术介入是怎么提升效率的呢?对于购买者而言,适时跟踪自己的包裹所在的位置,对于自己生产的组织是有预警作用的,或者起码解决了个体购买包裹的在途焦虑问题,而这一切的发生很可能是源自于RFID技术的普及应用,而大量的数据汇总到平台的结果必然要求平台提供能够为大量的参与者并发访问的能力,数据的汇聚也给平台优化算法提供了可能... 于是,在这样的循序渐进的推导下,对于物流关键活动从个体到宏观,从技术到业务的理解,也就变得可行,并且没有那么多眼花缭乱的技术细节或者专有名词让我们泄气。
事实上,无论我们学习什么,如果从第一性原理出发,大概都可以建立大致不差的顶层学习逻辑,而不至于一下子坠入细节的五里云烟当中。电商的本在于商,而电是手段,很多时候,我们都迷失在手段当中了,这也是我们丧失学习动力的原因之一,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原因。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若是还有实践的机会,这种实践一方面检验了理论的正确性,另一方面还能够带来一些物质回报,自然是大有裨益了,应该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