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是《史记》共读营的最后一讲,然后接上伙伴们的写作活动,想想就把这次共读感受整理成为简书书写的第一篇吧!
为记录一下课程结束,保留一种仪式感,4月7号是我在56天共读营中,第一次跟上老师的直播,而在前几天,我才投入整整2天,一鼓作气听完荡气回肠的“楚汉战争”,以后我会想起这个不甚完美但自我很满足的“句号”。
1、读历史的视角变化:“前因后果”
没有参加共读营之前,我断断续续看过一些历史书籍,听过一些讲历史的音频,再远一些时,读书年代的历史也是蛮高分的;和孩子一起阅读时,也一起共读了《上下五千年》《少年读史记》等等。听完共读营的资料,我觉得我就是一个历史小白,之前的阅读属于“听故事”阶段,而不是“读历史”。独立的历史事件,碎片化的历史人物,不懂得过如何串联起来理解,最多也就是一个朝代一个朝代。
老师提到要理解前因后果,尽量完整地去看待一件事情,一个过程。我想“前因后果”或许可以这样来练习,先去理解一个事件的前因后果,再继而把事件放到年代中去理解,接着放到大朝代里继续思考这个问题 ,好像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无限括号一样,这样视野是否也随之扩大了呢?而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也存在着因果关系,人物不同、性格不同,则选择不一样,事件的发展走向也不同。在抱怨一件事情的结果时,如果有机会重来,但性格认知不变,即使特意改变了选择,最后还是会绕回同一个结果。
2、从地理中看懂历史
司马迁写《史记》走遍天下,而韩老师也走了不少地方,去理解某时某地的历史事件。“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当地资源、气候、山川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和生活方式,而与自然的相处之道也各有差异,古代时,北方地广,开发容易,人相应也粗犷豪气;南方刀耕火种,开发成本高,则需要精打细算,不浪费每一寸土地。
第一次读历史,我下载了中国地图、中国山脉图、三大河流区域、禹贡九州图、战国七雄图等等,在地图上去读懂一个一个历史事件,西周分封诸侯、秦国的崛起发展史、楚汉战争等等,也明白了为啥孩子的历史教材都会配有一本中国历史地图册,我和孩子说,中考结束了,记得借我,但孩子告诉我,他们从来没有用过。
3、放下纠结、享受过程
一开始共读时,我打算先读原文,不懂再读翻译,然后听视频讲解。读了两周,发现视频落下了,古文也没读懂多少,看翻译就像看小说一样,印象不深。细想,读原文,一没有历史知识的沉淀,二没有文言文的好功底,想读懂谈何容易,更别说去“品”史记的文学价值。所以我放弃了阅读原文,直接听视频讲解,而视频上的ppt放了不少古文,这部分会随着老师的解释而慢慢读懂,最后文言文看起来也没有那么晦涩了。正如老师所说,只要你不是历史研究者,那是不需要通读史记的,按老师讲解过的片段,我觉得现在可以尝试回读原文了。
4、阅读工具的使用
我很庆幸最后购买的是视频课,老师解读的脉络很清晰,板书有条有理。这次我没有利用碎片时间边听边干其他事情,比如上下班、煮饭,我超级认真地坐在电脑前,一节一节地过,使用工具effie做好笔记,虽然笔记只是记录老师的大纲,不是原创想法,但这样坚持下来,尧舜禹、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楚汉等,一个版块一个版块,从历史事件到人物性格,从物质文明到文化文明,从北方到南方,从黄河到长江,历史发展脉络一点一点地梳理,有趣而又不混乱。
我一直不屑于打卡活动的,但这次为获得韩老师的新书,我想试试坚持打卡,出发点不纯,有时候的打卡确实也是忽悠,但最后发现,这样打卡对自己也是一个很好的提醒,习惯了即使不听视频、不翻书,每天还是会去思考一下史记,胡乱记录一点东西。也正因为这样,伙伴们提出写作打卡时,我挺开心的,有种水到渠成的感受。
5、留给自己的问题
在听完最后一讲直播课时,我突然问了自己,人到中年,我为什么要读历史。一时之间我也答不上来,傻傻地又去翻了微信小文章,关于“为什么读历史”的回答,“了解自己的根”、“往前看多少年,就可以往后看多少年”、“谈古论今”……这些都不是我想要的答案。但回想以前自己读史书,或者陪孩子读史,我貌似一直在用别人的标准回答这个问题。其实,真正和自己人生密切相关的点是什么呢?我问孩子,你们少年为什么要读历史呢?孩子皱着眉头反问我,为什么中考要考历史呢?
我想需要再细读史记或者其他历史书籍,边读边思考,才有可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如老师所说的“品”。课程最后的寄语,老师送了8个字:“阅读品味,完整思索”。韩老师寥寥8个字的寄语,一个“品”字也足以思考,“喝”茶与“品”茶,“喝”酒和“品”酒,前者仅仅是一个动作,而后者感觉已经有了寄托文化的味道,想起史记中,提到齐国的发展,就是从物质生产走向文化层次的文明。读书不在于多,而在于品、在于品后的悟,更在于悟后的行动,否则就仅仅停留在读了。而“完整思索”,则是不断扩大思考“前因后果”的范围。
值得反复听的一次共读营,特别感谢伙伴们的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