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文系振委会推文,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岁月令激烈饿情感淡去,在回忆中,时间线索错乱起来,只剩下命运的脉络发出点点荧光。”——阿痴
孩子在进入高中时,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没有自己喜欢的专业,即使考上了大学,就算顺利毕业,也不会给他带来多少知识和底气,进入社会后还是会遭受各种磨炼和打击,直至他放下所有的傲娇,做平凡的自己。
偶然翻到《在大学与大厂之间》,那些被我刻意尘封的求学记忆突然翻涌而来,书中的每一句话,都像在替我诉说那些在迷茫中挣扎的日子。
阿痴,这位钢城的女儿,曾怀揣着酒泉“沙漠观测站”守站员的梦想长大。在紫色火焰的高炉、凌晨绽放的昙花和落满灰尘的蓖麻陪伴下,她的青春充满了对远方理想的憧憬。然而,伴随高考没考上自己心仪的专业,理想的破灭让她陷入了焦虑,没有了往日的快乐,也没有了努力的目标。在大学里,阿痴只是假装高兴,同时,假装活着。这种对理想失去后的虚无感,我感同身受。我也有自己的梦想,可在现实的冲击下,也一度迷失了方向。
刚进入大学时,我和身边的人一样,都被“考上大学就会变得格外轻松”这样的谎言给套路。可直到真正上课,才发现对比起高中的明确目标,大学的自由反而更让人恐慌。专业课晦涩难懂,选修课琳琅满目,看着同学们忙着加入学生会、考证、准备竞赛,我就像个局外人,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选专业时,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父母帮着选了自己不擅长的国际贸易专业,因对所学专业缺乏兴趣,上课如同煎熬,导致考试接连失利。看到身边的同学学习有目标,门门功课过关,而我却在浑浑噩噩中度过每一天,内心充满了焦虑和迷茫,感觉自己的学习生活毫无意义,根本没有对未来的憧憬,更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书中有一段话让我瞬间破防:“大学最可怕的不是挂科,而是你用四年时间,活成了别人眼中的‘好学生’,却从来没问过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回望我的大学时光,我就是那个 “标准答案” 的追随者,把别人的目标当成自己的方向,把别人的评价当成自己的价值,最终在看似忙碌的日子里,彻底弄丢了自己。
阿痴比我强多了,她在不断的挣扎中,终于找到了拼搏的目标,选择考研。读研的日子里,她虽然也有困惑,但是毕竟有了奋斗的动力。
阿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大厂工作,却又陷入了新的困境。原来这份工作并不像她想象的那样轻松,她感受到自己被琐事折磨,困于无意义的生活。书中说:“很多人把大厂当成避风港,却没想到这里的风浪更大。” 这句话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当时的狼狈 —— 我以为的 “人生巅峰”,其实是让我迷失自我的深渊。这让我想起自己初入职场时的情景,我所进入的单位也是母亲给选择的,我并不熟悉这个企业,也对所要从事的工作没有好感,工作的压力、职场的人际关系,都让我疲惫不堪。我开始思考,这真的是我想要的生活吗?我不断地问自己,我的价值在哪里?
阿痴没有被这些困惑打倒,她开始写作,她觉得用笔记录自己的过往更有意义。她的经历让我明白,成长就是一个不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作者在书中提到:“真正的成长,不是盲目地追随别人的脚步,而是找到自己的节奏,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然后坚定地走下去。” 这句话像一束光,照亮了我迷茫的内心。我开始利用业余时间,重新捡起自己喜欢的写作,每天下班后,不管多累,都会写一篇短文。慢慢地,我发现自己的生活变得充实起来,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工作填满,却感受不到一丝快乐。
《在大学与大厂之间》这本书,不仅让我看清了自己的问题,更帮我找到了人生的方向。它让我明白,大学不是为了追求 “标准答案”,而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热爱;大厂不是人生的 “终点站”,而是成长路上的一个 “加油站”。我们不必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也不必为了所谓的 “稳定” 而放弃梦想。
人生不是一场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那些在岔路口停留、思考、甚至偶尔迷路的人,往往能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