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老居又出去自驾游了,这次是云贵一带,二十多天。我每天会在朋友圈看他发的照片,感觉彼此的距离并不遥远。
自从有了智能手机,无线网络,我们见面的次数少了许多。知道他要出行,也不会特意为他饯行,只是偶尔微信聊聊,更多的是看看他的朋友圈,对于他的基本动向也就有所了解了。
对于离别,古人则是完全不同的心情。正所谓“多情自古伤离别”,他们都会带着一种深深的感伤,即使有人故作豁达,表现得满不在乎,那也只是为了安慰对方而已。
对古人来说,离别可能意味着永别,“一别音容两渺茫”,疾病、事故、战乱……,出门在外,有很多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古人的笔记中记载,离别之后,等再得到消息,已经是多年之后,可能是天人永隔。
所以对于送别,古人是非常重视的,还会有一些仪式感。当然,送别首先得有酒。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唐·王维《渭城曲》
风吹柳花满店香,
吴姬压酒唤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
——唐·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浔阳江头夜送客,
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
举酒欲饮无管弦。
……
——唐·白居易《琵琶行》
就如同现在聚会,吃好喝好之后,还要唱唱卡拉OK一样。古人送别时,在酒酣耳热之际,也是要唱歌的。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赠汪伦》
朝闻游子唱离歌,
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
云山况是客中过。
……
——唐·李颀《送魏万之京》
也有可能会托朋友带个信。
寒雨连江夜入吴,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当然还要送些礼物。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唐·孟浩然《送朱大入秦》
更多的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者。据说“柳”的谐音为“留”,有留客之意。也有人认为:柳树和其他树木相比,其特点是“随地可活”,折柳赠别是祝愿远别的人到了异地后,能够随遇而安,一切顺遂。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唐· 王之涣《送别》
青青一树伤心色,
曾入几人离恨中。
为近都门多送别,
长条折尽减春风。
——唐·白居易《青门柳》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12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我想即使是顺风顺水,等到孟浩然的船渐渐远去,直至消逝在天际。李白在江边应该也要站好几个小时吧。在这么久的时间里,想来他已经在酝酿这首诗了。我想历朝历代留下的不计其数的送别诗,大概很多都是在望着友人渐行渐远的背影时写就的吧。
现在送别的时候很少有人会去做诗了,但送别的仪式还是有的。记得我刚认识王老师不久,每次去拜访他,告辞的时候,他都会把我送到电梯口,这着实让我有些感动。
渐渐彼此熟悉了,现在我告辞的时候,王老师的眼睛一直盯着电脑屏幕,抬都不抬一下,只是“噢”一声表明他知道了。我挥一挥衣袖,离开他的办公室,并轻轻地带上了门。
2019年3月3日于来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