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心扬正气,无愧天下宁

“人之初,性本善。”诚信,也是一种善性,一种美德。泱泱中华渊源流传,圣贤先祖无不推崇诚信之道。时至今日,于己无愧,于人坦明,一颗诚心依旧能换来自己内心的安宁,修身立德;能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友善相处,互帮互助;能够感化周围的人,发挥诚信的力量。

诚信之人行实事,光明磊落,乃君子也,君子心安理得。

世上有君子,也必有小人。小人狡诈自私,得利于一时,但那些以虚妄所得的利益,越是丰厚,越让人惶惶不可终日。好比贪污受贿的官员,早已迷失在欲望里,忘记了曾经对人民、对国家的承诺。他们携巨款潜逃海外,隐姓埋名,亲人离散,最终自首或被捕,悔不当初。

但君子拙在眼前,广阔则在漫溯深处,若见山水,山水也色清。包工老板孙水林年底还薪途中不幸车祸罹难,弟弟孙东林在痛失亲人的打击下,没有忘记哥哥二十多年来的承诺——“新年不欠旧年薪”,四处奔波,甚至拿出自己积蓄填补农民工的工资。到腊月二十九晚上8点,农民工的工资全部兑现,弟弟在哥哥的承诺上,添了一笔——“今生不欠来生债”。孙东林还有一席话,令人震撼。“我就把孙云抱着,就是我哥哥的二闺女,我说孙云,现在我们可以告诉你爸爸了,现在咱们家不差钱了。我说我们俩现在到二楼楼顶可以对外大声宣布,你爸爸走了,二十年来,我们不欠谁一分钱,到现在,不欠。”孙家兄弟内心的安宁,是多难得的一份自在。

守住诚信,不仅内得心安,亦外能成事。

吾知吾心,吾信吾心,对自己的承诺负责,也是诚信。把他人的信任来鞭策自己,作为做到底不畏难的决心,时刻提醒自己,一一践行,也是对自己的一种磨砺。早在两千多年前,墨子就提出“言不信者,行不果”的观点。在他看来,言语不诚实的人,做事也不会有成果。相反言出必行的人,则是执行力和自控力强的体现,也是责任感和正义感的基本要求。诚信因此是衡量人的品格的标尺之一。人的品格好比一张名片,红名片亲之信之,黑名片厌而远之。

诚信之人危言危行,名片是红色的,人们乐意与其交往,因为踏实明白,也能得到好的业果。且看商鞅立木为信,众人信服,变法得以顺利推行,不仅强国富民,更造就了划时代的中华一统。秦末季布诚实守信,“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可谓是最好的诠释。后来,季布因得罪了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旧日的好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使他免遭祸殃,保全性命。

而背信弃义者,名片像是蒙了层层灰雾,越来越黑,人心向背。正如西汉刘向有言:“人背信则名不达。”,正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晋惠公夷吾背信弃义得到的历史唏嘘。秦国护送夷吾即位,夷吾却未兑现其之前许诺的土地。后晋国发生饥馑,秦国运给晋国粮食,而秦国闹灾,晋惠公不仅不给粮食,反而乘人之危发兵征战。那一仗,晋军人数更多却人心背离,士气衰落,不堪一击节节败退,终被秦军击败,晋惠公也被俘虏。

可见,诚信与否,小则一时得失,大到家国性命。诚信是建立在人与人之间的一座桥梁。有了信任,我们才能拉近距离,更好交流,更好相处,才有邻里和谐,才有国同合作。没了信任,流言与质疑如何沟通?

“惟诚可以破天下之伪,惟实可以破天下之虚”、 “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明代理学家薛瑄如是说。薛瑄当年不畏强权、执法如山、敢于为民请命,一度蒙冤入狱,后震动朝野,经上疏申救,得以免除死罪,时人称为“铁汉公”。而今,新编廉政历史剧《铁汉公薛瑄》在其家乡上演,传播他一概以真诚为准则的精神。

400年后的曾国藩,在给曾国荃的书信中也这样写到,“左季高待弟极关切,弟即宜以真心相向,不可常怀智术以相迎距。凡人以伪来,我以诚往,久之则伪者亦共趋于诚矣。”曾国藩一生都在奉行诚信之道,留下“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的芳名远传。

内不欺已,外不欺人。只要守得住诚心,便可己身清净,无愧无悔。不忘信义,则是弘扬民族浩然正气,构建新时代的和谐秩序,温暖人世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