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一又笨又慢平天下

《曾国藩》

又笨又慢平天下

                                              度阴山著

王阳明的成功,绝大程度上靠天资,曾国藩的成功绝大程度上靠后天努力。

第一章

"笨鸟"初飞

曾国藩出生并没有神仙送子,没有天象奇观,只有最普通的婴儿哭声。曾祖父却认为,此子必非凡品,因为此子出生的前一天,他看到了龙。(曾国藩出生的前一天,几只蚰蜒爬上房梁,曾祖父曾竞希确信他看到的是龙。)

"勤能补拙"这句格言,同时它也是真理。先天不足,完全可以靠后天补足。曾国藩的勤奋令人生畏。自认字开始,他常在睡梦中被父亲叫醒,背诵四书五经。一遍不成就十遍,十遍不成就百遍,百遍不成就千遍,直到背诵下来为止。

他自制闹铃:在床边放个铜盆,铜盆上用一根绳拴了个秤砣,把燃着的香系在秤砣拴着的绳上。香在那里点燃,当点到这根绳子的时候,把绳子燃断,于是他就这样被叫醒,黎明即起,开始读书。

曾国藩意志力顽强,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倔强。他给自己立下宏图大志,向这个目标迈进。

曾国藩16岁开始考秀才,第五次获得"佾生"资格,相当于"半个秀才"。曾国藩认为这不是荣誉,而是奇耻大辱。23岁的曾国藩在第七次秀才考试中入围,名列倒数第二。

这让曾国藩笃信了这样的人生观:既然我是笨人,那将来做一切事都要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用笨方法去做,不投机取巧不走捷径。成功的路有千万条,我只走那条看上去最笨、实际上最踏实的路!

24岁中举人,离开家乡到岳麓书院继续深造。

26岁进京,住进了"长沙会馆",熬到第二年会试再次落榜。他去到了江南,花光了身上最后一分钱走到了江苏徐州睢宁。他拜访了当地做官的同乡,借了一百两银子。扺达南京住下。在一次街上闲逛时,他对着一套《二十三史》贪婪地流下了口水,就如好色之徒看到美女。无奈书的价格远超他的经济能力,他典当了衣物,买下《二十三史》,美滋滋地抱着这套书,饿着肚子回到了湖南老家。

那几年他把《二十三史》读了多遍,并博览百家,悉心钻研八股文。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床头摸书,睡前最后一件事也是在看书。28岁这年,曾国藩正式步入仕途。他拜访房师(副主考官)朱士彦。改名曾国藩,谓国家之屏障,社稷之藩篱。(原名曾子城,号居武。)

笨招接近穆彰阿

曾国藩的好命,在于他硬着头皮进取,结识了穆彰阿。穆彰阿,满洲黄旗人,出生官僚世家。1820年,道光上台。穆彰阿凭借多年的官场历练,博取了道光的好感,飞升得让人眼花缭乱。大学士、首席军机大臣等帽子一古脑地扣到他头上,同时还掌管清帝国的人才储备库翰林院,权势炙手可热。

曾国藩不断地写诗文给穆彰阿,在穆彰阿的推荐下,道光皇帝把曾国藩圈进了翰林院。

穆彰阿指点曾国藩:你以三甲末等的成绩进翰林,这个机会一定好好珍惜。你天赋不高,却有许多人没有的优点,那就是意志力。人的意志力量是无穷的,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可让日月换青天。历史上成大事者都是靠勤奋而非天赋,你要好好保持这个优点。

穆彰阿勉励曾国藩:"翰林院是天下精英所在,藏龙卧虎,起点高,你一生事业从此地发祥,愿好自为之!"

曾国藩感动得流泪,他说要做一个对国家有用之人,以报穆彰阿的知遇之恩。穆彰阿在曾国藩的仕途生涯中,几乎倾尽全力帮助他。

和朱熹的蜜月

进入仕途之后,曾国藩最大的心愿是效法先贤,澄清天下。他把自己的号改为"涤生"。"涤"是洗涤从前的污垢,"生"是袁了凡的"从前种种譬如在,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之意。

倭仁告诉曾国藩:理学之法,其实就是通过静坐、记笔记等自省的功夫把一些私心杂念消灭在微露苗头之时,让自己沿着无理的大道奔驰而去,学问增长的同时,道德水平也得到提高,这样你就逐渐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曾国藩回家第一项就是静坐,然后写札记。把自己的不好的行为习惯立马写出来,并立马改正。

在翰林院做了三年检讨,他把大部分臭毛病克掉了。从傲慢无礼、毫无修养的农家子弟到谦虚谨慎、待人彬彬有礼的翰林院学士,曾国藩完成了蜕变。

第二章

京官路线图

成了二品大员的曾国藩,比从前更低调、谨慎、隐忍。在工作中,刻苦学习为政之术,渐渐变得敏捷干练。闲暇之余,采辑古今名臣大儒言论,分条编录成书,该书分"修身""齐家""治国"三章,这就是闻名天下的《曾氏家训长编》。曾国藩家训大部分内容是教育他几个弟弟的。

第三章

巧计建湘军

出山任团练大臣

湘乡知县朱孙诒热情地会见曾国藩,并请曾国藩为保湘乡出谋划策。曾国藩提出练兵"贵在精而不在多"的建议。

曾国藩写了通俗易懂的《保守平安歌》,提出:第一,莫逃走;第二,齐心保家乡;第三,操练武艺,大家齐心办团练,才能保平安。

打脱牙和血吞

曾国藩是那种认准目标就不顾一切的人,本以为有张亮基这个湖南一把手当靠山,就万事大吉。所以正如左宗棠所说,他得罪的不仅是湖南百姓和匪徒,还有湖南的官场。

设立审案局,处理杀人案件就地处决,是对湖南司法机关的公然蔑视和侵越;让"大团"和绿营军一起操练,这是对提督权力的蔑视与侵越。

第四章

湘军首胜

从衡阳出发前,曾国藩咬着笔头,倾尽所有情感给洪秀全写了一篇《讨粤匪檄》。

第五章

坐困江西

经过岳州之败,罗泽南之死,曾国藩立下规矩:无论战役规模多大,指挥官必须谋定而后战,切不可蛮攻蛮打,徒伤士卒。"

从此以后,每次和太平军对垒列阵之后,按兵不动,诱惑太平军来攻,使其三番五次进攻,消耗气力后,抓住机会,发动全线反攻,往往一战而定。

第六章

东山再起

和咸丰摊牌

1857年二月中旬,曾国藩得到老爹去世的消息。循例,政府官员父母去世,该官员必须按儒家传统回老家守孝,是为丁忧。曾国藩向咸丰皇帝请假。咸丰准他三个月假,期满后仍回江西工作。

在家守丧两个多月后,曾国藩向咸丰再请假,声称要在家守孝三年。咸丰下圣旨给曾国藩,国家正是用人之际,你怎能退缩不前?

曾国藩道出要求守孝的真正原因,共有三点:一是手无军权。二是手无政权。三是没有钦差大臣的头衔。

此时长毛军内乱,势力大衰。咸丰传旨:曾国藩守孝三年。

第七章

目标:安庆

终极战略

1859年,咸丰下令曾国藩平定安徽,同时命令湖南、湖北、安微的长官们,全力支持曾国藩。自此,曾国藩的境况为之一变,兵饷有了保障,又由于他参透了官场玄机,所以处处有人相帮,处处得手。这是曾国藩带兵生涯中一个关键转折点,也是他日后功成名就的基石。

第八章

覆灭天国

瘟疫来袭

对曾国荃而言,1862年流年不利。先是各路兵团无法抵达,然后就是瘟疫。7月下旬,瘟疫在曾国荃的军中流行,一半士兵染上疾病,高烧不退,上吐下泻,吃什么灵丹妙药都无法缓解。

其实,当时除了瘟疫,曾国藩那段时间身心俱疲,仿佛又回到当年跳江之前的情境。

瘟疫横行,张运桂、张运兰兄弟相继去世,在家守孝的李续宜病逝,和曾国藩密切合作的清政府高级官员也相继病死。在他彷徨于绝望之时,洪秀全又添乱,在夜晚让士兵缒城而下,骚扰他的部队。

整个世界仿佛乱套了,仅在半年前,一切都那么光明灿烂,现在却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

不过他确定一件事,兄弟俩在这段时间都在互相传递负面情绪,负面情绪就是瘟疫,传染性极强。当一个人无法改变外界环境时,最明智的办法就是改变心态,把负面情绪变为正面激励。

曾国荃真正振奋起来的,不是因为老哥的话起了作用,而是他突发一种心态:与其这样半死不活,不如死地求生,死也要死个痛快。

这种想法很快就充盈了他的头脑,让他脱胎换骨,重新拿起刀剑,冲向战场。

曾国藩也恢复了昔日的平静,和他的幕僚下起了围棋。天京战场传来消息,曾国荃已变被动为主动,正向坐落在长江对岸,保卫天京的炮台发动进攻。曾国藩已在手中捏热的棋子"啪"一声掉到棋盘上,只见曾国藩盯着棋盘,两眼放出欣喜的光,叫道:"活了!"

"这是不是个好兆头?"曾国藩贪婪地看着棋盘,兴奋地问。

那天进攻恰好是顺风,曾国荃动用了水军,先是逆风而上,进入自己的大炮射程内,猛烈开火,然后掉头就跑,脱离敌军大炮射程。如此井然有序地重复这一进攻方式。连续四天,风向依然有利于曾国荃,太平军炮台已萎靡不振,举出了投降旗号。

第十章

步入失败的怪圈

收复金陵后,曾国藩常和人说的一段话就是:"处大位大权而兼享大名,自古曾有几人能善其末路者?"曾国藩一生修为的精华,知道功成身退是天道之本,活命之本,马上就去做,而且尽心尽力,不留半点余地。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裁撤湘军,包括自己直接指挥的十二万湘军,尤其是曾国荃指挥的五万人下手。

曾国藩连夜写了两道奏折,第一道报告了金陵的重建工作后,在最后轻描淡写地说,曾国荃劳累过度,病重需要休息。

第二道奏折在两天后发出,主要写曾国荃病重的:心神摇动,头晕目眩,站都站不稳,必须静养数月,希望朝延恩准让他回家养病。

慈禧和奕訢商量了半天,觉得曾国荃病得很好,他们对曾国荃这时候生病很满意,顺带表彰了曾国藩识大体。接下来他把财权让了出去。

慈禧太高兴了,下旨说,曾国藩是有史以来最识大体的功勋大臣。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这是2017年阅读的第30本书,离150本还有120本,连续每日读书第12天。 2017年2月20日,《曾国藩,又...
    吞书兽小布阅读 3,875评论 0 0
  • 曾国藩,一直以来存在褒贬不一的评价,有人说他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策马定乾坤“的一代圣贤,有人说他是捍卫封建统治...
    梦中瑜阅读 2,540评论 0 2
  • 作者:度阴山 第一章 更让曾国藩坚信了他的看法:人蠢不要紧,只要努力坚持,就能成功。同时他也笃定了这样的人生观:既...
    狸猫张凌阅读 7,925评论 0 3
  • 读书必定是苦事,如果不苦,那你读的书肯定有问题。人的天性是趋甜避苦,所以对普通人来说,读书是考验意志的一件事。 曾...
    X记述人阅读 3,973评论 0 0
  • 这本书讲述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还揭露了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遭遇过的五次重大挫折;与左宗棠的纠结和情谊;收入与支...
    浪里行舟阅读 9,652评论 0 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