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叫做峦庄的小镇,是我的故乡!

在商洛市丹凤县有一个小镇,叫峦庄,只从名字听,就知道这是一个和山有关的地方,事实上,这确实是一个被山水环绕着的小镇。

小镇至今没有公交车,没有天然气,更没有暖气,但小镇有碧蓝的天,清澈的水,有巍峨的山峦,有柴火饭,有天然无污染的蔬菜粮食,也有淳朴的民风!

曾经这里是落后贫穷,如今是天然氧吧,是纯天然,这里是生我养我的故乡!


前几天刷到一个视频,博主在阔别故土30年后再回家乡,老屋依旧,儿时留下的痕迹依旧,只是落满尘土的家,因为没有了亲人而成了再也回不去的空房子。

很庆幸自己的父母还健康年轻,故乡还有很多亲人,很庆幸还有一个随时想回就能回去的故乡,每每想到这里,便觉得自己无比幸运!

老舍在《想北平》里说,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

这大概就是许多人对于故乡的感情吧,怀念的并不是故乡的草木,风景,而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是一种融入骨血的深情。

1.儿时的故乡是天然游乐场

我家是在峦庄镇一个叫做马峡的村子,距离峦庄街道步行30分钟左右,整个村子分布在公路两侧,依山而建。

村子中间有一条河,公路两端被无数的小桥连接着,河水清澈见底,年少时我们曾无数次沿着这条河玩耍嬉戏,抓螃蟹,摸鱼,洗衣服。

峦庄位于丹凤县城东北50公里,因为在山里气候偏低,夏季也不用开空调,冬季寒冷而漫长,春秋都很短暂。

春天的故乡是最美的,房前屋后,山坡上,空地理,小河边到处都是怒放的花,粉的,白的,黄的和绿树流水、人家相互映衬,再配上袅袅的炊烟,远远看去如梦如幻,如同世外桃源。

冬天,河面会结很厚的冰,大家成群结队的在河面滑冰,一次次摔倒再一次次爬起来,透过晶莹的冰面还能看到河底游来游去的鱼。

那时候孩子还很多,我们村还有自己的小学,学校距我家较远,每次上学要过两次河,河上没有桥,要才河中央几个高出水面的石头上跨过,没有家长接送,都是和小伙伴们一起走着上学。

记得有一年冬天,过学校附近的小河时,我脚下一滑掉进了水里,现在想起都有一种刺骨的寒冷。

所谓靠山吃山,这里的大山阻碍了经济的发展,也留给农人们许多馈赠!

春天上山拔韭菜,端午前上山摘扈叶卖钱同时包粽子,夏天上山摘连翘补贴家用,秋天挖草药摘野果,冬天背着背篓拾祡......

那时候觉得幸苦,如今再回味全是美好,漫山遍野的杜鹃花,连翘花,此起彼伏的蝉鸣,金黄的松针,还有那些大呼小叫的伙伴们都成了记忆中的永恒!

那时候的农村没有游乐场,大自然就是我们的游乐场,掏鸟窝,抓知了,玩石子,玩泥巴,跳皮筋,上学途中打乘陌生人的自行车,追拖拉机,偷摘人家果树上的苹果,在人家刚刚灌浆的麦田里打滚....

受过伤,挨过打,被找过家长,如今再回忆起来,却是那样的妙趣横生!

读初三之前,从未离开过故乡,我还以为所有地方都是这样,也未曾料到童年竟是能留在故乡最长的时间。

2.少年时的故乡是一场慢性告别

高中在丹凤县城读的,比峦庄镇大很多,也繁华方便很多,可从未离开过故乡的我却适应的非常慢!

语言不通,课程的突然增加,宿舍里人际关系的复杂,以及时时担心因为家里经济条件不允许而被迫退学,让我整日忧心忡忡。

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不知道要怎么刻苦努力,成绩从进班时的第15名到班级倒数,整个高一大概是我过的最痛苦的一年。

每每这个时候,我就格外的想念故乡,其实也说不清到底想念什么,但心里的愁绪就是挥之不去。

好不容易,盼到放假,大巴车奔驰在蜿蜒的盘山路上,我因为晕车吐的一塌糊涂,可是内心却是喜悦的,因为即将到达的是故乡啊!

后来听很多人说自己独自飘泊在陌生城市思念家乡的痛苦,我没有在外省常驻过,体会不到,现在想想读高中第一年时的感受就是啊!

高二时慢慢适应了高中生活,也有了玩得来的朋友,文理分科后,终于摆脱了噩梦般的生活。

而一年只回去两次的故乡,在我的记忆中只有冬夏再无春秋。只是后来才明白,所有远行,都是对故乡的一场慢性告别!

离开故乡的日子,故乡越来越美了,随着秀美山川工程的推进,河上架起来了一座座再也不惧怕洪水的桥。

河堤两岸用水泥修筑的平整而笔直,密集的栽种了垂柳,微风拂过,垂柳依依,静谧而美好!

生活越来越好,许多人拆掉了老屋,盖起了楼房,远远望去 ,绿树掩映中,青瓦白墙,炊烟袅袅,治愈又美好。

不过随着越走越远,这样的画面也只能停留在记忆里,和别人照片中了!

他乡的月亮再圆,也照不亮门前那层薄薄的霜!

3.中年后的故乡成了回不去的远方

大学是在西安读的,为了供我们姐弟读书,父母常年在西安做生意,而我也没有了回去的理由,毕业工作后更没有时间回去了。

直到2019年,我结婚在即,多年在外过年的父母决定回家过一次年,家里因为多年无人居住而逐渐破败,再加上冬季的寒冷,顿觉故乡的不方便,如今想起,那竟是我在家里过的最后一个年。

后来表弟表妹们结婚,也回去过几次,有时带着老公和孩子,有时候独自回去,但大多数时候都是匆匆忙忙,故乡也成了记忆中的惊鸿一瞥。

看到小镇上盖起了许多移民搬迁的单元楼,整齐划一,河道也治理是更干净了,河堤路全部浇灌了水泥,河两边全都是垂钓的人。

两年前关系好的闺蜜说想要去我的故乡,我欣喜不已,就像是私藏了很久的礼物要拿出来展示一样,不断的去搜集故乡的美景照片、视频发给她们看,期待着带自己最好的朋友一起游览故乡的山山水水。

后来计划一变再变直到取消,虽然有点失望,但也能坦然接受,毕竟那是我的故乡,与别人无关,就如同老公把他的故乡描述的再好,我也依然无感。

2024年国庆节,我独自回了阔别两年的故乡,和以往的匆匆回家又匆匆返程不同,这一次专程回家不为任何事。

带着电脑拉着皮箱,走在曾经走过无数次的小路上,记忆如潮水汹涌而至,已经有两年没有回来了。

穿过小桥,走过小径,记忆中曾经热闹的村庄,如今只居住了稀稀拉拉的几家人,有新盖的楼房,气派又崭新,但都是大门紧闭,不见人。

还有一些多年无人居住的房子,随着风吹日晒已经频临倒闭,听不到鸡鸣,听不到狗吠,也见不到人。

偶遇路人,仔细辨认才发现是儿时的叔叔伯伯们,只是如今都已经变成了白发苍苍的老人。

家里的房子新修了,墙壁雪白,地面平整,门窗崭新,长满杂草的场子也全部铺上了水泥地,记忆中简陋甚至有点破败的老屋如今焕然一新!

故乡的温度比西安低很多,刚刚10月已经需要穿大衣御寒了,尤其是是早晚特别冷,要盖厚被子,没有车流声,没有夜生活,每天早早入睡,睡的很安稳。

在故乡的日子,无事可做,大部分时间都坐在门口晒太阳,玩手机以及陪家人聊天,已经多少年没有体验过如此悠闲的日子啦!

舌尖尝遍山海,心脏却只认得回家的方向,在家里吃腊肉炒洋芋粉,吃土豆玉米糁,手工挂面,吃新鲜的青菜和妈妈亲手蒸的馒头,甚至一大早就被隔壁独居的大妈叫她家吃饭,给我一个人准备了6个菜。

午饭后,抱着李娟的书迎着夕阳散步,走到年少时玩耍嬉戏以及去往很多地方的小河边。

不紧不慢的走在河堤路上,左边是种着各色作物的土地,右边是清澈见底的河流

头顶是湛蓝的天空,脚下是年少时走过的路,偶尔还会被河畔的垂柳挡住去路,阳光浓烈,日子安静!

走累了坐在河边的大石头上,翻几页书,看一看水,想一想李娟散步在狂野时的心境,此时此刻,竟有种与作者心意相通的感觉!

去小镇买菜,遇见初中时的老师,迎面走来,从老师的眼神中看到,他大概已不记得我的名字,但还认识我,忙去打招呼,叫了一句林老师,突然有点想哭。

客气的询问了各自的现状,寒暄了几句,记忆的潮水开始泛滥,开始肆意流淌。

在家的几天,轮番走亲戚,见亲人,和家人们一起去了天麻小镇,去了离街道不远处的一个风景区,看了天然瀑布,翻过小小的山丘来到了一个叫螺丝就的地方。

河流蜿蜒向前,与长满绿植的山紧紧相拥,纯天然的河流中水草浮动,河底的石头清晰可见,随便一拍都美的让人心碎!

想起来这是我们小学时学校组织春游的河流,而那些曾经一起春游过的人早已经如同蒲公英散落四方。

在河边偶遇一位70多岁的独臂老人,一个人站在在河水里用木头搭桥,一点点搬一点点的挪,看着特别心酸,询问后原来在河的对岸种植了天麻。

父亲和姨夫主动去搭手帮忙,很快完工,然后邀请他乘坐我们的车回家,为了感谢我们的帮助,他把自己在山坡上采摘的一个灵芝送给了我们。

条件的艰苦,生活的贫瘠,让很多人,在本该享受生活的年龄依然在劳作,但也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小镇人坚韧不拔的品质,以及随时随地都愿意搭一把手的淳朴真诚。

接下来的几天如故,走亲戚以及各处游荡,每到一个地方,都如同宾客一般被招待,这让我感觉真有点不适应,也感受到了城市里感受不到的浓烈的亲情!

小长假结束,再次回到西安,回到日常的生活轨道中。

也逐渐明白成年和嫁人后,对于故乡来说,我已经成了客人,曾经的故乡还在,而我的生活却已不属于那里。

每每看到一些和故乡相似的物件,花草,总能想到故乡,也不由的感叹,有故乡的人真幸福!

又到了一年的春季,我所在的城市将会被垂柳、樱花、玉兰和数不清的美好景色包裹,这里的春天开在枝头,而故乡的春天却开在心头!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