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坐火车接女儿回北京的。关于如何回来,我和爸爸是做了认真研究的。
丹东和北京之间的出行方式,无非这几种:
一是飞机,仅国航的一趟,飞丹东是下午5点多,7点到丹东,接着返航,到达北京的时间是晚上9点40分,等行李然后到家,将近夜里十二点。这是春节的亲身体验,女儿就困得睁不开眼,飞机落地都不醒。原来某航空公司开发了丹东到天津的航班,现在也取消了。实在没办法所以这种方式,我们选择放弃。
二是高铁。高铁上6小时,但是每天只有两趟。爷爷家不在丹东市,要么上午早早赶到车站,要么晚上10点半到北京,一样不太方便,而且高铁上的6小时坐着也比较难熬。
三是自驾。一方面女儿晕车,超过一小时必然难受,那么整个行程所有人都不是好的体验。这种放弃也被pass。
我们选择了第四种,做火车卧铺。这趟车夕发朝至,全程14小时,主要有卧铺,可以睡一觉,相对轻松的完成这趟旅程。
然而问题又来了,确定回家的日子是10天前。我在12306上订票,往返的卧铺都不多了,返京的软卧已经没有了,只有5张卧铺票,赶紧抢了3张,总算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出票发现全是上铺票。我和先生无所谓,女儿6岁半,上铺能睡吗?
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回家了,去的时候问列车员“我们回来时能改成软卧或者加钱买下铺吗?”当时列车员的答复是“恐怕很难。”等我们带着孩子上火车的时候,我们感到了这不是一般的难。整个火车加挂16节车厢,仅1节软卧车厢,“升舱”根本不可能。正值暑期,卧铺车厢同样人满为患,很多是家长带孩子出行的,我们找列车长,也找遍了自己所在的车厢的旅客都没能找到可调换的下铺。
先生这是有点儿着急了,对于晚上怎么睡觉,如果“孩子睡上铺掉下来,怎么办?”,已经纠结得有些抓狂。我倒是“既来之则安之”的性格,感觉既然努力了没有更好的结果,那就接受吧,“那就让女儿独自睡上铺吧,我看着还不行吗?”我也正好看看女儿的表现。自然我这样的反应没能让爸爸满意。他一晚上坐在旁边小座上,脸色臭臭的,直到熄灯前才爬到上铺睡觉。
说了这么多,故事的主角一直没提呢!因为在家时已经做了铺垫,我家妞儿知道上铺睡觉。除了一开始往上铺爬有点儿困难外,后来就驾轻就熟,甚至比较轻松的穿梭在上中下铺之间。我们相对的6个铺位有4个小朋友,其余3个都比她大三四岁。女儿和哥哥姐姐们玩得开心极了,全然没有被我们的担心所影响。就连晚上睡觉,都是要和哥哥姐姐们保持同步。一晚上虽然我数次醒来,观察她的状况,她却一夜安眠到天亮。女儿早晨还说:我坐火车,下铺和上铺都体验过了,下次来个中铺吧!而且回爷爷家可以来回飞机,或者来回火车,或者飞去再坐火车回来……倒是把可能的组合都说一遍。这表现让我松了一口气,用她爸爸的话说,“女儿又一次让我们刮目相看!”
回到北京,女儿问我:“妈妈,你觉得在家里好,还是坐火车的感觉好?”我反问她,她说都挺好的,只不过家里可以到处走来走去,火车上也很好玩!
我彻底觉得,原来我们很多担心,很多恐惧都是无谓的。孩子远比我们想象的强大,拥有我们不曾发觉的潜力。所以我想对自己,对孩子爸爸说,我们放弃恐惧,做个从容的父母吧!孩子可能还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