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孩子的正确教育应当是建立在同情、关爱和亲密的亲子关系的基础上的。
每一个父母可能都无可避免地因孩子不听话对他们实施过威胁、恐吓、惩罚的教育方式。每一个父母都深深的爱着他们的孩子,都在尽他们最大的努力以他们所认为最好的方式在养育孩子并为他们倾尽所有,然而并非这样就可以让孩子走上健康幸福的成长道路。
每个人都具有社会属性,人与人的交往应当真诚并尽可能互相理解才能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同理,父母与孩子的交往也应当建立在平等、理解的基础上。所不同的是,因为孩子年幼,思维还不成熟,在交往的过程中需要父母的亲身示范和引导才能慢慢识别、理解和认同各种各样的情感。
人首先有了情感,然后有了规则意识和道德意识,然后有了个人价值取向,最后才能收获快乐、幸福。
所以,情感是基础。
美国育儿专家金伯利.布雷恩用一本书来告诉家长们情感引导式教育的方法和重要意义。这本书叫做《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
这本书里所用的情感引导的方法并不是什么异常高深的秘籍。只是要做到这些需要父母极大的耐心和毅力,这本身就是一项挑战。
01.什么是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其实就是向孩子传授情感规则,让他们知道如何辨认情感并且以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其核心做法是父母帮助孩子认识情感、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
具体来说,每一个父母都应当密切关注孩子在每一个成长阶段里想要表达的情感,并及时作出同情和支持的反应。尤其注意应当避免否定、怀疑和轻视孩子的情感。认真聆听孩子的心声并加以复述来丰富孩子的情感词汇量,然后告诉孩子正确的做法和设定界限。
比如说,我两岁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较同龄孩子来说要发育的要稍微快一点,他已经能够听懂大人讲的话并能够简单的复述出来,每天像个复读机一样学大人讲话。一次,他爸爸要给他理发时,他很生气不停的哭闹,还把理发的工具打翻在地上。
当我抱起他轻轻地拍他的背跟他说:宝宝不想理发,宝宝生气不高兴了是不是,理发不舒服了是不是。妈妈也不喜欢理发。
这时候,他慢慢停止了哭泣说:宝宝不理发,不要爸爸理发。我:哦,宝宝不想爸爸理发,那爸爸不理发宝宝是不是就不生气了。
宝宝:不生气了。
我:妈妈觉得好热啊,宝宝头发长了,是不是也很热啊。头发剪短就不热了。
宝宝:热。
我:那妈妈给宝宝理发宝宝生不生气呢。妈妈给宝宝理发好吗?
宝宝:妈妈理发。
当然,所有的方法都不是万能的。有的时候,这种方法也并不能奏效。
“有时候情感引导也会失败,但只要能够投入50%以上的努力,其结果总会是积极的”
02.为什么要进行情感引导
“情感引导不仅会帮助孩子学会认识、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还有助于他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掌握了丰富的情感表达词汇的孩子会较少耍脾气或者用行为来发泄情绪”
情感引导是父母给孩子打造的最坚固的“保护盔甲”,让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坚强、更易合作、更有责任感、更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
03.情感引导的五个关键步骤
步骤一:播下种子
当你希望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应当明确告知他在特定的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以及你对他的要求是什么。这样等于给孩子提前打了“预防针”,更有利于孩子做好配合的准备,提高孩子合作的概率。
步骤二:观察和判断
你要时刻关注孩子的行为和表现,在不同情境下的表现的诱因是什么。通过细心的观察来了解孩子内心的需求。特别是在孩子遇到难题的时候,更要留意孩子处理问题的方法,必要时提供帮助引导他掌握方法。
步骤三:聆听
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听进去自己的话。那么反过来,对于孩子的意见父母也应当认真倾听。实在很难想象一个经常被父母忽略倾听的孩子能够认真倾听父母的话。
语言是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孩子的语言是他们对这个世界最直观的认识。父母通过聆听孩子的哪怕只言片语得以窥视到孩子内心。这是了解孩子最便捷的途径。
步骤四:体察并理解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遇到情绪激动的时候,父母首先应当接受并回应他的感受。其次应当帮助孩子认识自己的感受,告诉孩子这种情绪的名称,帮助他扩充情感词汇量。这样孩子便慢慢学会识别内心的感受,当遇到同种事情的时候,便知道别人的感受是怎样的。最后父母应当逐渐鼓励孩子将自己的感受讲出来。继而引导孩子如何排解情绪,从而让孩子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理解并安抚别人的情绪。
当然这始终贯穿在孩子漫长的成长过程中。这是锻炼父母耐心最好的时机。
04.情感引导的四个误区
误区一:过于控制或者过于放任
控制型的父母喜欢通过威胁恐吓对孩子采取下命令的方式来让孩子屈服以期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他们不给孩子表达的机会,也不考虑孩子的内心感受。这样导致的后果是孩子由于长期受到压抑,一旦出现可以放纵的机会,他们会毫不犹豫的抓住并肆意利用。因此现实生活中有些孩子在家里面规规矩矩一旦离开家就肆无忌惮。
放任型的父母对孩子的任何行为都放任自流。总是表现出一幅“怎么都行”的态度。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缺乏约束和规矩,没有群体归属感、依赖感和安全感。通常会表现的个性散漫。因为这类孩子渴望找到一个可以归属的地方和亲密的依赖关系。当这些无法在家庭内满足的时候,他们通常会在外面寻找。因此,这类孩子更容易涉及毒品、早孕和帮派活动。
误区二:轻视低估和否定孩子的感受
“如果一个年幼的孩子由于父母的压力而不敢承认自己的疲惫,恐惧或者厌倦的话,其实是等于把父母的愿望置于自己的需求之上,是在否定自己的感受”
一味的否定孩子的感受,强求孩子接受不属于他自己的当下的真实的感受其实是对孩子的不尊重。这会释放一种信号:如果孩子不认同父母的意见就无法让父母感到满意。这反而会让孩子感到孤独和不被理解。
一个显而易见的例子就是当孩子跌倒痛哭的时候,大多数的父母会说:不痛,有什么好哭的,赶紧站起来。很明显,这不是事实,跌倒的孩子第一感觉肯定是疼痛。这就是属于在否定孩子的感受。
误区三:采用外部激励和奖赏的手段
大部分父母都喜欢用这种方式来教育孩子:做错了事情不许吃饭;表现的好就可以看电视等等。然而这并不是一个好的教养模式。
“在学习、工作或者生活中,我们每时每刻都必须按章办事。所以,我们也有责任让孩子知道,即使没有奖励也应该去做正确的事情”
假如孩子做错了事情,作为父母单单惩戒他不许吃饭也并不会解决问题,作为父母,我们应该及时去发现问题的根源并加以处理,让孩子掌握处理问题正确的方法。
误区四:以消极后果作为惩罚
任何一件事都会有一个直接后果,比如说孩子总是延迟回家吃饭,那么家长就要提前告诉他过了饭点就没有饭可以吃了而不是不可以看电视,因为没饭吃是直接后果,不许看电视与延迟回家并不存在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不是直接后果,是作为惩罚手段的消极后果。
当孩子真的承受了没有饭吃的后果时,他就会明白自己的行为所承担的责任。这是父母给与孩子自主选择的权利和机会,这中间并不存在对控制权的争夺。这会极大地激发孩子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案。
“让孩子合作的关键是要激发他们的内在能动性,要让孩子因为自己会受益而去做某件事,而不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威胁或是胁迫。”
05.情感引导的前提是建立亲密关系
孩子听父母的话的前提是他们认同、信任父母所讲述的道理并能从中受益,而这需要父母与孩子之间建立亲密无间并且长期稳定的亲子关系。毕竟,作为成人,我们也无法相信一个不那么亲近的人即便是有益的劝告,更何况是小孩,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信任源于他们对父母的信任。
婴儿期开始种下亲密基因
新生儿不会被惯坏:六个月以下的婴儿大脑发育水平有限,自我调节能力差,因此父母应当尽量安抚拥抱。
“如果我们给予孩子一个充满爱、平静和安全的环境,他们也会把这些特质融入自身的性格当中并进一步强化。”
新生儿最需要的永远是父母:新生宝宝最喜欢看着父母的眼睛、听他们的声音、观察他们的表情。
安抚奶嘴可以使用:年幼的孩子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因此需要一个过渡性物品来安慰他们。特别是父母不在身边的时候,安抚毯、安抚奶嘴是孩子依赖父母的替代品,能够给孩子带来平静和喜乐。所以不必为孩子过于依赖一件东西而焦虑。我们要做的是保证孩子接触到的东西是干净的、安全的。
分离无需焦虑:每次父母要出门上班前对年幼的孩子来说都是一场难舍难分的苦情戏。面对分离焦虑,父母可以为孩子提供一个过渡性的物品例如毛绒玩具。光明正大的离开让孩子慢慢适应。因为偷偷溜走会给孩子造成父母会随时消失的心理阴影。走的时候高高兴兴地说再见,然后尽量让他忙于一个有趣的活动来分散注意力会比较可行。
两到三岁是建立亲密关系的关键时期
“最好的教育源自内心,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每时每刻。孩子的每一次激动、悲伤、愤怒或者害怕,你都要陪伴他们度过。为人父母其实就是在孩子需要你的时候以他最需要的方式去帮助他”
设定限度:情感引导和设定限度是教育孩子的两个最关键的环节,一个是要给孩子无条件的爱,另一个则是制定简单明了的规则。因为没受过父母严格约束的孩子很难理解遵守制度的重要性。父母应当用理性和逻辑来向孩子解释规则,这样孩子更容易信服和接受。
孩子需要信心:应当给与孩子一些决策的自由和权利,这更有益于建立他们的自信心。
拒绝暴力:孩子最需要的是一种安全的感觉,当这种感觉被破坏时,那么孩子将处在一种求生存的恐惧中。因而暴力只会损伤孩子的发育,且会给孩子树立暴力解决问题的反面案例。更严重的是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理性应对孩子的耍脾气: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首先应当弄清楚原因才能对症下药,切忌与孩子针锋相对。因为你越是企图控制,他越会强烈抵制。
常见的的耍脾气的类型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为了表达不满,一种是为了寻求关注。
对于为了寻求关注而发脾气的孩子应当在设定限度后马上离开。具体来说是:提前计划;表达对孩子的理解和同情;保持冷静;不去理睬。
为了表达不满而耍脾气的孩子则需要家长的帮助和同情。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做;让孩子知道你会帮他。
与四到七岁的孩子保持亲密关系
“只有设定清晰的限度并提出明确的要求,才有可能让孩子持续地合作并培养他们的责任感”
文明礼貌和社交礼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让孩子继承传统美德最好的方法便是以身作则。比如:教会孩子尊重他人的隐私,教会孩子如何道歉,但不要强迫他们作出不真诚的道歉。
爱抱怨的孩子:对于爱抱怨的孩子,父母首先应当找出原因。要耐心地对待他们,引导孩子用正常的语调说话,判断他的情绪了解他的需求,要让孩子明白光抱怨是不能让别人明白他的需求的,然后教会孩子如何正确的表达意见。
吵闹的孩子:对于尖叫的孩子,父母首先要充分理解他的高涨情绪。另一方面也要做出适当的限制。但是所有这一切的前提是父母应该以身作则控制住自己的音量,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
害羞的孩子:许多父母都想孩子外向、大胆、活泼。但实际情况是好多孩子在年幼的时候更容易表现的害羞内向。
害羞通常是与生俱来的性格,孩子们对陌生面孔和环境的过度敏感有着遗传学上的根源。
作为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每一种个性表现。永远不要强迫孩子变得活泼外向,更不要逼着他和人交流。如果想要孩子变得活跃,首先,不要给孩子贴上“害羞”的标签。其次,在遇到陌生的事物时,可以提前帮助孩子做好心理准备,耐心的和孩子交流感受,倾听孩子的心声。再次,鼓励孩子跟成年人交谈时进行眼神交流。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尝试角色扮演,操练在不同场景如何结交新朋友。
说谎的孩子:孩子们经常沉浸在自己奇妙的幻想的世界里。有可能通过说谎来逃避惩罚,也有可能是在模仿成年人的行为。因此父母应首先关注自己的嘴,同时向孩子解释现实和幻想的区别,明确界定真话和假话并说明诚实的重要性以及除说谎之外解决问题的方法。
06.家长寄语
孩子的成长既是一瞬又是一生。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用情感引导的方式让孩子一步步走向成人世界相当于在他们的人生道路上贴满了温馨提示的标签。
如果孩子能够学会相信自己,就等于是学会了该如何坚强和勇敢地面对失望。如果孩子善于表达自我而且知道父母能够接受他的个性,他就会带着信心和激情去面对生活。无条件地接受孩子,是你能够给他们的最好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