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五百年来王阳明》摘抄

这两天在看王阳明,看他的知行合一。

他说,做不到就不是真知道,真正的知道就是能做到。

他举了个例子,“如好好色”,“如恶恶臭”。你看到美色心生欢喜,开眉舒颜。你是看到美色之后,才决定开眉舒颜的吗?不是,你一看到,心生欢喜,眉头立刻就展开了。那个恶臭你已经闻到了,一闻鼻子就皱起来。你是闻完了,判定他是臭的,才决定皱眉头的吗?不是,你那个眉头一时开一时皱,都是和你的那个审美行为,或那个审丑的行为是完全一致的。比如孝和悌,光说知道并不是知道;去做了,做到孝,做到悌,才能说明知孝悌。

因此,王阳明说,知、行其实是一个整体。古人为什么把知和行分开了呢?因为世间有两种人,一种人冥行妄作,一种人好说空言,不着实躬行。这是人的两大习性。王阳明的忠实信徒曾国藩说过一句名言,叫“败人二字,非傲即惰”。傲是什么?傲就是冥行妄作。惰是什么?惰就是不着实躬行。这是最败人的两个字。

心理学、社会学、行为学有一种结论,说你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你的习惯造就的,都是你的习性造就的。

而“知行合一”最厉害的是解决人的习性问题。

从个人角度来说,“心即理”,最能帮你找到自己;“知行合一”,能够帮助你塑造自己、改变自己;“致良知”,最后帮你成就自己。

“知行合一”里有一个重要理论,就叫“事上练”,就是在事上磨炼。“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知行合一”,“一”是“致良知”,是“惟精惟一”最后的那个“一”,是最高的规律,可以统摄其他的所有,也可以引发其他的所有,甚至可以变成每个人的终极追求。王阳明认为,每个人一旦良知觉醒,人生就是一片光明。所有的困难挫折都挡不住他。当然,这种觉醒一定自困难、挫折中来。如果每个人内心良知觉醒了,人生的价值自然就会体现,人类社会就有希望了。

作者认为,王阳明的“致良知”的本质是,让人们听从内心光明的指引。这种内心的光明指引是什么呢?应该是人类文明历史积淀下来的智慧、道德与灵性的自觉。它可以指引我们的一切,指引我们人生的成长,指引我们人生格局的建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笔者写下这个题目,可谓诚惶诚恐,深感要对一代大儒的思想有所评判,力道仍非常浅薄。能写这篇文章,缘于读梁漱溟先生的书...
    云之汉阅读 10,692评论 0 15
  • 嘻嘻嘻,今天和小芳子还有晶晶出去玩啦~ 苏大本部 超级大的金鸡湖 今天的我,自恋模式开启 摸摸小脑袋,一定是因为我...
    33be13c32f4b阅读 3,365评论 0 2
  • 为了获得洞见与光明,你深入黑暗。在黑暗中看到自己本身就是你所寻找的那片光明。 没有过对孤独刻骨铭心的体会,怎知智慧...
    麟Lynn阅读 1,495评论 0 0
  • 25中心位置的影响力 智力竞赛节目《薄弱环节》(Weakest Link)自打在电视上露面之后,就迅速地在全球范围...
    AKE训练营阅读 3,736评论 0 1
  • 第一次发现我的花冒出花骨朵,当时觉得好幸福,特意发了一个动态说“突然发现许久没有动静的一帆风顺”居然有了花...
    吉勒莫尼扎阅读 2,744评论 9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