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多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纯正。”
学习笔记:
这一章是孔子对《诗经》的总结,说《诗经》有三百多篇,但是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也就是三百多篇都指归到一个地方,就是“思无邪”。那对这一章的学习,主要分两个方面:一,了解《诗经》是什么。二、我们来通过《诗经》中的诗篇来体会下“思无邪”是怎样的意境。
首先《诗经》是什么?《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据说春秋时期流传下来的诗有3000首之多,后来只剩下311首。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其传诗。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说,“不学诗,无以言”,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
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至汉武帝时,《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好,我们大致了解了《诗经》的背景,那么孔子说的“思无邪”又是怎样的意境呢,我们可以通过《诗经》中的一篇名作来感受下。
《诗经·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这首诗的意思是,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艾蒿。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我将奏瑟吹笙宴请宾客。一吹笙管振簧片,捧筐献礼礼周到。人们待我真友善,指示大道乐遵照。
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蒿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嬉娱任逍遥。
一群鹿儿呦呦欢鸣,在那原野悠然自得的啃食芩草。一旦四方贤才光临舍下,弹瑟弹琴奏乐调。弹瑟奏琴勤相邀,融洽欢欣乐尽兴。我有美酒香而醇,宴请嘉宾心中乐陶陶。
诗共三章,每章八句,开头皆以鹿鸣起兴。在空旷的原野上,一群糜鹿悠闲地吃着野草,不时发出呦呦的鸣声,此起彼应,十分和谐悦耳。诗以此起兴,便营造了一个热烈而又和谐的氛围。如果是君臣之间的宴会,那种本已存在的拘谨和紧张的关系,马上就会宽松下来。古时,君臣之间限于一定的礼数,等级森严,形成思想上的隔阂。通过宴会,可以沟通感情,使君王能够听到群臣的心里话。而以鹿鸣起兴,则一开始便奠定了和谐愉悦的基调,给与会嘉宾以强烈的感染。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
诗之首章写热烈欢快的音乐声中有人“承筐是将”,献上竹筐所盛的礼物。献礼的人,在乡间宴会上是主人自己;在朝廷宴会上则为宰夫。酒宴上献礼馈赠的古风,即使到了今天,在大宾馆的宴会上仍可见到。然后主人又向嘉宾致辞:“人之好我,示我周行。”也就是“承蒙诸位光临,示我以大道”一类的客气话。主人若是君王的话,那这两句的意思则是表示愿意听取群臣的忠告。诗之二章,则由主人(主要是君王)进一步表示祝辞,赞扬嘉宾品德高尚又显耀。示人榜样不轻浮,君子贤人纷纷来仿效。祝酒之际要说出这样的话的原因,分明是君主要求臣下做一个清正廉明的好官,以矫正偷薄的民风。三章大部与首章重复,唯最后几句将欢乐气氛推向高潮。末句“燕乐嘉宾之心”,则是卒章见志,将诗之主题深化。也就是说这次宴会,“非止养其体、娱其外而已”,它不是一般的吃吃喝喝,满足口腹的需要,而是为了“安乐其心”,让大家的心一起都到达一种美好的地方。
好,大家看看,这就是古人的宴饮现场,如此的风雅纯美而又愉悦欢快。这不就是内心光明坦荡、思无邪的呈现吗。看看我们现在的宴饮现场。若我们都能读《诗经》,感悟《诗经》的美好。相信我们也会慢慢如《诗经》中一样的无邪美好。
《鹿鸣》一般被认为是讴歌礼敬贤士的诗篇。设宴聚会,宴请天下贤士,可以为乐,可以为德,体现了古代敬慕贤士的人才观。曹操在《短歌行》中曾经引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的诗句,以表达渴望得到贤才的心愿。后代科举考试后,州县长官举办“鹿鸣宴”,以宴请考官、学政以及中式的诸生,也是对人才的尊重和庆贺。
好,以上是我们对诗经以及名篇《鹿鸣》的知识普及。我们唱了,也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既然孔老夫子说,诗经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即每一篇都能感受到“思无邪”。那我们此刻是否能感受到这种“思无邪”呢。
刚刚说了,我们可以从这首诗感受到这种宴饮之间的轻松、愉悦、美好。一种人与人之间,君臣上下之间水乳交融,心心相印,彼此欣赏向往的和谐美好。而这样的和谐如何能达到呢,就是君臣一心,君仁臣敬,君臣思无邪才能达到啊。否则君不仁,臣不敬。君残暴不仁,臣犯上作乱。就不能这样的美好了。那这样的和谐美好,不就是“思无邪”吗。没有邪妄、阴谋、贪婪、算计、暴虐、自私等等妄心,一颗纯正无染的真心。在君则是君仁爱百姓,尊贤使能;在臣则是臣尽忠职守,克己复礼;在百姓则是安分守己,谨身节用。
窥一斑而见知全豹,观滴水而知沧海。我们从这一首《鹿鸣》来体悟孔老夫子所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我想我们是能感受到的。若我们有时间,可以继续去品味更多《诗经》中的诗篇。如《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孝经》等儒家经典,都大量引用《诗经》中的篇章。自然说明《诗经》中的这些诗句与这些圣贤留下的经典的高度是一致的。
事实上,孔子对《诗经》的评价是相当之高的,在他的弟子中,只有两个弟子在《论语》中,孔子有提及可以与他们谈诗,一个是《学而第一》篇中与孔子请教“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否可以,后又悟到做学问、修道要不断的切磋琢磨,而被孔子高度评价能“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子贡。说,“赐也,始可以言《诗》已矣”。意思是之前他的水平,孔子还不能和他谈《诗》,现在能有这样的领悟,才能谈《诗》。以及八佾第三中子夏问《诗经》中:“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的意思。孔子告诉他,“绘事后素”。然后便悟到“礼后乎”的子夏。孔子说,“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也是说,我现在可以和你谈《诗》了。可见《诗经》这个“思无邪”的高度,是蛮高的。
想想也是很高,要达到“思无邪”,就是要去掉内心所有的无明污垢,这些贪嗔痴慢妒疑,才能到达无邪之真性、本性。圣人已经到达了,我们呢。我想,我们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和圣贤一样,虽然很难,虽然我们可能离子贡和子夏的距离都还很远。但是既然我们学《论语》,学经典,学圣贤,那么我们就要相信,我们是可以和圣贤一样的。如孟子讲“人人皆可成尧舜”,“不是不能也,是不为也”。我们不是没有这个可能,而是我们没有去做,没有真的去面对我们习性中的丑陋,没有真的“知耻近乎勇”,没有真的去“志于学”圣贤之道,也没有真的去践行所学的圣贤之道。若我们真的“志于学”,必定也可以如孔子一样,一步步去成就。
所以,无论是《诗经》还是所有圣贤的经典,只有一个方向,就是让我们回到“思无邪”的状态,这是我们的天性、本性、真心。所谓,“修道之谓教”,圣贤留下的修道之教让我们可以沿着一条清晰而光明的道路,回归自己自性的家园,我们只需要上路。我们可以去诵读《诗经》,去感受《诗经》的美好,从而唤醒我们内心的美好。我们也可以去读圣贤的经典,直接去感悟圣贤所体证的宇宙真理,真性流露,并不断在生活中去实践。战胜我们自身的习气,光复我们内在的良知。“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此我们一定会离圣贤越来越近。
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前行,向着“思无邪”的美好进发。
妙行202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