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书山花开
一、思维导图
二、简要说明
本章先写祥子从老马那儿打听小福子的消息,在老马那儿,给祥子两方面的影响:一是以老马惨痛的经历明白这个世道并非是善恶有报的,加上小福子的事情给他的强烈刺激,算是为以后的彻底变坏奠定了思想的基础;二是老马推测小福子可能在白屋子,使寻找许久的祥子,终于有了方向。于是祥子去了白屋子,证实小福子的确被卖到这里,可是她早已上吊死了。小福子的死,使从曹先生那里获得的新的人生计划泡汤,更深重的影响是:祥子彻底变了,无论是外貌形象,还是精神状态,以及为人处世,成了一个“行尸走肉”。所以,本章一半的文字在详写祥子有怎样的变化,以及变得有多坏。
三、摘读随记
一个人能有什么蹦儿?看见过蚂蚱吧?独自一个儿也蹦得怪远的,可是教个小孩子逮住,用线儿拴上,连飞也飞不起来。赶到成了群,打成阵,哼,一阵就把整顷的庄稼吃净,谁也没法儿治它们!
比喻形象,实际上要告诉祥子:你是要做绝对有害的蝗虫,还是做一个人凄凄惶惶的蚂蚱呢?这是老马的经验之谈。
我快六十岁了,见过的事多了去啦:拉车的壮实小伙子要是有个一两天不到街口上来,你去找吧,不是拉上包月,准在白房子爬着呢;咱们拉车人的姑娘媳妇要是忽然不见了,总有七八成也是上那儿去了。咱们卖汗,咱们的女人卖肉,我明白,我知道!
老马的经验:不见了,无论男女,都去白屋子找。“咱们卖汗,咱们的女人卖肉”,这不仅是拉车的,也是一切穷人悲苦人生的概括。
一出了关厢,马上觉出空旷,树木削瘦的立在路旁,枝上连只鸟也没有。灰色的树木,灰色的土地,灰色的房屋,都静静的立在灰黄色的天下;从这一片灰色望过去,看见那荒寒的西山。
写景,景物都带有色彩,灰色,荒寒,死寂,是其特点。祥子还满怀信心地找,但景物如此的灰暗,就预示着悲剧在不远处向他招手。
哼,一进树林,她就在那儿挂着呢。摘下来,她已断了气,可是舌头并没吐出多少,脸上也不难看,到死的时候她还讨人喜欢呢!这么几个月了,树林里到晚上一点事儿也没有,她不出来唬吓人,多么仁义!
死了“还讨人喜欢”,死后“多么仁义”,听上去自然是夸赞,看的人反而更觉得凄惨。
人把自己从野兽中提拔出,可是到现在人还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
“把自己的同类驱逐到野兽里去”,意味着祥子沦为走兽,是被同类驱逐的。问题是:谁是“同类”?看不见的是社会这只巨大的黑手,看得见的如孙侦探、刘四、二强子等的强横、侵凌与不德。
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了去。他只剩下那个高大的肉架子,等着溃烂,预备着到乱死岗子去。
每个动作前,加了个“他”,说明这是一系列的行为和活动,像镜头一样,看出变坏的祥子如何表现他的“堕落”。前几章围绕祥子所写的种种美德,积攒着就等祥子到最后进行酣畅淋漓地“败坏”的。
几乎每次喝醉他必到小福子吊死的树林里去落泪;哭完,他就在白房子里住下。酒醒过来,钱净了手,身上中了病。他并不后悔;假若他也有后悔的时候,他是后悔当初他干吗那么要强,那么谨慎,那么老实。
和二强子的做法如出一辙,都是饮鸩止渴,区别在于二强子悔恨的是昨日的做法,而祥子则今非昨非,连正确的昨日也一并抹杀了。
他的身子懒,而耳朵很尖,有个消息,他就跑到前面去。什么公民团咧,什么请愿团咧,凡是有人出钱的事,他全干。三毛也好,两毛也好,他乐意去打一天旗子,随着人群乱走。他觉得这无论怎样也比拉车强,挣钱不多,可是不用卖力气呢。
这背后可以看出当时社会的风潮,祥子们主动参与其中,不是抨击社会,表达民意,而是浑水摸鱼,为图省力挣几个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