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彭小六
1.
有一个好心的朋友在简信问小六,“写了这么多类似的主题,有没有厌倦?”
我回答说:“谢谢您。会呢,虽然写的很肤浅,但是我能看到自己一点点在改进”。
所以如果你回头看小六的文章,你会发现过去的一年他的观点在不断的更新,修正和设定局限。
我安慰自己说,因为写得不够深度,但是我必须这样写。因为只有写了才知道肤浅,才有改进的机会。
就像有了iPhone1,2,才会有经典iPhone 3GS一样。
你看,肤浅是深度的必经之路。
2.
《浅薄-互联网时代如何改变我们的大脑》这本书中描述了这样一段话:
“以前我很容易就会沉浸在一本书或者一篇长文当中。观点的论证时而平铺直叙,时而急转直下,二者交织推进,把我的思绪紧紧抓住。即使是索然无味的长篇大论,我也能花上几个小时徜徉其间。但现在这种情形已经很少见了。现在看上两三页,注意力就开始游移不定,我就会感到心绪不宁,思路不清,于是开始找点别的事做。我感觉就像拼命把自己天马行空的思绪拉回到文本上来一样。过去那种自然而然的精读如今已经变成了费力挣扎的苦差事。”
所以你看,阅读成了一件及其奢侈的事情,阅读的愉悦变得可望不可求。在简书上列个出单,告诉你一些读书方法的文章都很受欢迎。包括我在内,我想告诉你阅读要慢慢来,但是为了让你先能听我说,我还是选择用“如何30分钟读完一本书”这样的挑逗的标题。
劣币驱逐良币。讲的是在纸币流通中大家都会把肮脏、破损的纸币或者不方便存放的劣币尽快花出去,而留下整齐、干净的货币。
想做良币,必须先在市场流通,即使以劣币的身份。
3.
采铜老师在他的电子书《深度学习的艺术》中对什么是深度学习进行了阐述:
“所谓「深度学习」,顾名思义,就是学东西不只看它浮在表面的东西,而是往深入去挖掘,甚至看到别人所未见的东西。而我之所以要强调学习之深度,是因为了解到现在很多年轻人读书不求甚解,蜻蜓点水,养成了思维的惰性,或者贪多求全,只重量而不重质,甚至只是把机械记忆一些知识点当成攀比的资本或谈资。”
采铜老师提倡的阅读方式,和《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分析阅读相似。用“提问,拆解,练习,融合”四个步骤将一本书彻底吸收。阅读的最高享受就是在这样的融会贯通中产生新的认知吧。
可是《如何阅读一本书》很少有人看完占整本书1/2篇幅的“分析阅读”。采铜老师的深度学习的方法,也只属于高段位的学习者。
就像有人问小六如何学习时间管理,我会告诉他们一个简单的目标:你每天坐下来要开始看书的时候,你就拧一个番茄钟,坚持25分钟试试看,这就是最好的时间管理。——我之所以下如此肤浅的定义,是因为只有这样他才会去尝试去做。
如果我告诉他,你需要学会GTD,然后判断这件事情的重要紧急程度,是立即做,还是放到任务清单,还是设为项目进行WBS任务分解,然后再每天用每日清单来设定当天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
他会掉头就走的。
你会说,你直接说最难的那部分,也还是有人会做到啊。
是呢,但是小六更愿意领着小白入门;强者根本不需要我去指手画脚,他们会找到自己的路。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我坚持的“肤浅”就是领进门那个步骤,我向往的深度,是每个人都各自修行的深度。
4.
如果把深度学习比作大海,功利阅读方式比作海鸥,我觉得我应该是一直海豚,时而钻进海底,时而飞出水面。
只懂分析阅读的方式,研读读经典,并不是什么坏事。但我要提出两点质疑:
一是,经典你确定还适用当下的环境么?
二是,你如何判断经典?
电影《师父》中,徒弟要是打败了师父,师父是要大摆筵席请客的。
阅读也是,你确定不了,书的内容是不变的,而你的的认知是在不断更新的。
所以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功利性很强的检视阅读被放在了第二个阶段,也就是任何人都会的基础阅读之后,最后才是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没有学会使用快速阅读的书本的甄别,你一年卯足劲读的那几本书,效果真的就那么好么?
把“肤浅”作为一个认知选项,不要被经典迷惑了。
5.
拆书帮的赵周老师讲过这样一句话,所有的书本,媒体都有一个基因缺陷,这个缺陷就是,他没有办法和他的受众一起成长。
道理也很简单,一本书或者一个自媒体他从创建那一刻开始就已经设定了自己的受众和服务的目标。但是受众确是一直在成长的,一个一直在变,一个不变,不变的必然被抛弃。
就比如我们高中时代喜欢看《读者》杂志,现在我们觉得它不适合我们了;年前的时候被余秋雨老师的《文化苦旅》的华丽的排比句吓尿,大了却冷静了很多。
选择做一个肤浅的人,就可以跳过这种抛弃。设定当下此时做经济实用的,而不是去追求深度,让受众迷糊,让自己劳神。
对,产品狗讲究MVP(最小化功能产品),也是这个意思。
6.
我做一个全年的年度计划,结尾的时候,你会发现面目全非,很多没计划的事情冒了出来,比如小六去年的年度计划中从来没有写作这件事情,现在却变成了一个每周更新的码字赚猫粮的人。
所以我现在做部门计划也好,个人计划也好,都是半年为期。甚至只能考虑之内的事情。
肤浅可以更新甚至淘汰,深度是难以割舍的存量。
选择肤浅,就是选择适应这个变化的当下此时,让深度成为一种理想。
——理想是用来追求的,不是用来实现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