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秧歌大家第一个想到的肯定是东北扭秧歌,大爷大妈广场上拿着扇子扭秧歌,画面一下就出来了。

其实秧歌是河北省、辽宁省、山东省、陕西省的传统舞蹈。 有秧歌、龙灯、旱船、扑蝴蝶、二人摔跤、打花棍、踩高跷等,多在一起配合演出,统称为“秧歌”。
除了东北秧歌还有华北秧歌、河南秧歌、高平秧歌、西北秧歌、伞头秧歌、陕西秧歌、湖北秧歌

至于秧歌的起源流传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古代农民在插秧、拔秧等农事劳动过程中,为了减轻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之苦,所以唱歌曲,渐渐就形成了秧歌;另一种说法是起源于抗洪斗争。古代黄河两岸的人民为了生存抗洪救灾,最后取得胜利,人民就高兴的拿起抗洪的工具唱起来,舞起来,随着参加的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秧歌。
据历史文献记载,明清的时候秧歌是最鼎盛的时代,清代吴锡麟《新年杂咏抄》有写到:“秧歌,南宋灯宵之村田乐也”。“

秧歌是最能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他们穿戴的服装有红有蓝,绿,黄等等五颜六色,色彩对比非常强烈,大家在锣鼓喧天的伴奏中边歌边舞,以此抒发愉悦的心情。
秧歌也很有特色:一是舞队庞大,歌舞单逗。二是结构严谨,礼仪深重。三是舞则纯舞,唱则逗情。四是即兴扭舞,多样统一。五是走阵多变,布阵巧妙。六是鼓乐清纯,快慢适度。
不仅如此,每个地区的秧歌也有区别:东北秧歌以戏剧服装为主有《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白蛇传》中的白娘子、许仙,还有包拯、陈世美、秦香莲等从服装上就可以判断人物角色;河南秧歌是一种集歌、舞、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陕西秧歌的灯节活动称作"闹秧歌",即兴编唱新词,以适应不同场合的需要。

秧歌传承意义在于昌黎地秧歌反映了农村生活的部分特征和农民乐观诙谐的精神风貌;
鼓子秧歌蕴藏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富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胶州秧歌展现了胶东农村女性特有的健美体态和情性魅力;
陕北秧歌表现了陕北群众质朴、憨厚、乐观的性格等等,这些都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和研究价值。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