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追风筝的人》已经有好几天了,本来不想写关于它的东西,可是总是无法把那种情绪化解掉。吃了东西不消化,就是病,是病就得治,不找到一个出口,自己就活不下去了似的。
好吧,为什么总是有这样的一种捉摸不定的情绪左右着?为了想明白这个问题,认真审视自己是必须的。看书的时候,一开始没有想那么多,但是既然看,就不时要把自己代入故事中,去体会作者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制造出来的情绪中,好像是演员体会角色一样。阿米尔的快乐与痛苦,渐渐进入到我的脑子里,他的快乐、恐惧、懦弱、痛苦、愤怒、遗憾、幸福、振奋……以往的经验,合上书本的时候,这些都应该切断了,我还原成平常的我,归于平平庸庸、忙忙碌碌地应付着衣食住行、招呼着钱事伦常的状态。这次不行了,到底是哪种情绪扰乱了我这慢慢石化了的小心脏呢?
是一种忧伤,曾经伤害了最亲近的人的那一种忧伤吧。最深的伤害往往来自最亲近的人。这样的结论,我自己都不太能接受。在书里的阿米尔和哈桑是最好的朋友,两小无猜、童心无忌,但改变阿米尔一生的那一刻也是来自于哈桑。曾经听过把人际关系比喻成两个刺猬,慢慢地靠近,不再排斥对方,准备接纳对方依偎取暖的时候,却被双方的刺所刺痛,成了伤害。佛家讲究万事皆空,似乎能够化解这样的尴尬——没有亲近,就没有伤害,可惜在书中巴米扬大佛已经化成了尘埃,看来是隐喻着这种死结是无法化解的。
后来,想想也就释然了,生而为人,必然如此。阿米尔如果不是那么在乎和父亲的关系,也不会用参加风筝比赛来证明自己,不参加风筝比赛也不会指望哈桑这个追风筝的高手去拿到和捍卫最高的荣誉……如果……如果……如果可以人生可能完全会不一样了。但是没有,如果不是两人的关系是阿米尔最看重的,那么他也不会因为承受不住煎熬走到下一步,一步错步步错,直到再也没有办法挽回。
那些年少无知的错误,影响到多少人的一生呀,这才是让人无法释怀的原因。看着《追风筝的人》难免会把自己在过往时光中,最锥心、最隐密的错误拿来过一遍,只是没有想到这样的痛,一回想起来,就立刻鲜活起来,总是追悔于那一个瞬间,那么一句话,那么一个挥手,那么一个挽留,总是有一种“如果……”被拿来弥补那种遗憾和痛苦,可惜那如果,就像是春天里的一层残雪消融干净,那虚拟的美丽色彩被吹得干净之后,只剩下心里留下的一滴眼泪、一个转身而去留不下的身影、一声如释重负的长长叹息。然后就是雨,或者是夕阳、或者是元宵时节的花灯还有可能是漫天的繁星装饰的空镜头,持久而又持久地静默。
小说里的冲突刻意戏剧化却又那么让人觉得和谐。得到父亲宠爱的同时失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得到自己一生挚爱的伴侣却失去了自己的父亲,得到老朋友的消息,对方却去日无多。总是在这种喜与悲之间徘徊,总是在得与失之间纠缠,很久以前,很久以前,听到过“人生就是一种拿捏不定的平衡”这话,记到现在,也体味到了现在。为什么记得这么久,或许是因为当时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是在船上摇摆不定,刚好切合这话的语境吧。
远远看去,那些天上的风筝似乎是天空中的一道疤痕,那些纷纷坠落的风筝被追逐着,风筝所隐喻的东西实在太多太多,想像成什么似乎都可以。有动有静的场景,放什么进去都可以。
结尾吧,这里照搬原文的结尾,这是我觉得我所看过的最好的结尾吧。
“为你,千千万万遍。”我听见自己说。
然后我转过身,我追。
它只是一个微笑,没有别的了。它没有让所有事情恢复正常。它没有让任何事情恢复正常。只是一个微笑,一件小小的事情,像是树林中的一片叶子,在惊鸟的飞起中晃动着。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我追。一个成年人在一群尖叫的孩子中奔跑。
但我不在乎。我追,风拂过我的脸庞,我唇上挂着一个像潘杰希尔峡谷那样大大的微笑。我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