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一个越来越追求精美的时代。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已不满足于单纯的生存,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精神层次。环境讲美化,吃饭讲美食,面貌讲美容,商品讲华丽的包装。一有空闲,很多人就走出蜗居,奔向外面世界的精彩,憋不住的单调渴求丰富多彩的心灵生活。
作为心灵和生活反映的文学艺术,作为人类发明的精神审美创作,理应随着社会生活的精彩而变得更精彩起来。
文学艺术的源头,其产生的初衷,是为了追求真理的发现、思想的崇高、精神的愉悦,是教育人和娱乐人的,而不是追逐金钱的享受、物欲的横流。只追求金钱,就不搞文学艺术了,也就搞不成了。沾染上铜臭的文章,就被玷污了,贱卖了。文学,没有艺术美的血脉和灵性在充盈流淌飞翔,必定是行之不远的。
自古以来,文学艺术的传统就是追求精美。唐代诗人许浑中过进士,作过监察狱史,一生写了不少诗章,还有《丁卯集》一书面世。然而,我们今天只记得一句“山雨欲来风满楼”,他一辈子只留下了一句诗。曹雪芹毕其一生,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只写了一部书《红楼梦》,可还没有写完。晚唐苦吟诗人贾岛,“吟成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给后人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推敲”名典。因此,著名作家孙犁说过一句振聋发聩的话:“能流传下来的文章才是好的,越古老的也越好。不信,你写一篇文章让它流传五十年。”大师的终身体味真是一针见血,切中时弊。
事实正是如此。一个写文章的人,他能流传下来的精彩之作,一生不过一二本书,十几首诗,十来篇文章,其中,他只能写出十几句精辟的话,创造十几个新词语。而能够这样,已是莫大的天才和创造,是非凡的荣幸和福分了。
可以说,所有优秀的文学艺术,都是抓取了人类社会生活中精彩的一刻,生发开来而成。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精美,是无名作者的雕塑《米罗的维纳斯》,是曹雪芹的《红楼梦》,是电影《泰坦尼克》,是孙犁的小说《荷花淀》,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是芭蕾舞《天鹅湖》,是杨丽苹的舞蹈《两棵树》,是张也的歌曲《高天流云》,是民歌《茉莉花》等等,那都是精致的、精辟的、精深的、精练的、精华的、精彩的;都是美丽的、美好的、美妙的,使人着迷,引人入魔,让人不由如醉如痴,手舞足蹈。
就说《罗马假日》,一部电影,竟风靡了世界,倾倒了影迷,历久弥新倍放光彩。那里,是一个非凡的艺术天国,精美璀璨,天花乱坠,给人一种美妙的感觉。无论看了多少遍,可每一次再看都像第一次一样入迷而激动。演员的一举手一投足,都精雕细刻,无懈可击;一句台词,一个场景,都尽善尽美,美不胜收,令人耳目一新,目不转睛。剧终了,不禁还沉浸在其中,回味无穷,眼前仿佛看见一碧万里的蓝天上,搭起一道七彩虹,光彩壮丽,万人景仰。
然而现在,这样精美的电影太少了。有相当一些文学艺术作品是粗制滥造的,胡编乱写的,空洞无物,又臭又长;是经过化妆包装的,商业炒作的;是只为赚钱谋利的,低劣卑下的。这些作品,上不得书架,不敢示亲朋子女,只会被人们当废纸卖掉,是名副其实的文字垃圾。可他们还不自觉,反倒以创作丰富报酬丰厚自嘘,其实没有一篇文章不横遭人们的蔑视和抛弃,结果只能是自取其辱,自己在糟贱自己。至于一部坏的作品,那会毒化灵魂、诱导邪恶,更是罪莫大焉。
并且,还有一种议论,说纯文学没有出路。其实,不是纯文学没有出路,而是不纯的文学没有出路,是不优秀的低劣的文学没有出路,是污七八糟的东西没有出路。真正精美的文学一定是畅销的,高品位高层次的好东西必定是长久受民众欢迎喜闻乐见的。张爱玲、王安忆的作品广为流传就是明证,《读者》《收获》杂志的风行就是榜样。
自然,精美是各种各样五光十色的,可以是牡丹的国色天香,也可以是兰花的空谷佳人;可以是冲天号角慷慨激昂巨松擎天,也可以是田歌牧笛缠绵悱恻小鸟依人。在文学艺术的天地里,可以是高山雄伟,也可以是大河澎湃,清泉奔涌,荷池涟漪,小溪潺潺,细雨滋润;红日,彩霞,春风,暴雨,红花,绿草,青松,碧桃,飞鸟,游鱼,珍珠,黄土,各露本色,各呈荣光,各显其能,各适其宜,这才是气象万千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
而且,精美绝不是华丽的外表。华丽掩盖的是丑陋和浅薄。“漂亮的女人是不乱穿衣服的”,“科学的定律公式都是最简短的”。“大巧若拙,大浓若淡,大色若朴”,白描才是真正的高手,最简单的才是最精美的。
文学艺术追求的是真善美,大师们毕其一生追求的最高极致是精美。不精不美,不能为文。
能够称得起优秀的文学艺术,一是思想高尚,二是艺术精美。既关乎人民大众、关乎社会世界,又有自己独到的真知灼见,给人思想的启迪、美的享受,使人获得精神的提升、美的陶冶。这样,才是倾心之笔精美之作,才会震撼灵魂打动人心,才能光彩照人流播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