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租房市场乱象丛生:长租公寓爆雷后租客权益谁来保障?
---
## 一、长租公寓爆雷的现状与影响
**关键词解析**:标题中的“长租公寓爆雷”指向以“租金贷”“高收低租”模式运营的公寓企业资金链断裂事件;“租客权益保障”则聚焦租客面临押金损失、被迫搬离等风险后的法律救济途径。
自2018年起,国内长租公寓行业进入高速扩张期,但伴随企业盲目扩张与监管缺失,爆雷事件频发。据贝壳研究院统计,2020年全年共有超50家长租公寓企业资金链断裂,涉及租客超30万人,其中蛋壳公寓事件导致约40万租客与10万房东陷入纠纷,涉案金额超百亿元。此类企业通常采用“租金贷”模式:租客与金融机构签订贷款合同,企业一次性收取全年租金,却按月支付房东,形成资金池用于扩张。一旦企业资金链断裂,租客仍需偿还贷款,却面临无房可住的困境。
---
## 二、租客权益受损的三大困境
### (1)法律救济路径模糊
目前《民法典》虽规定“买卖不破租赁”,但长租公寓模式下,租客与房东之间缺乏直接合同关系。以蛋壳公寓为例,租客与企业签订租赁合同,房东则与企业签订委托管理协议。企业爆雷后,房东以“未收到租金”为由要求收回房屋,租客因合同相对性难以直接对抗房东。法院判例显示,约60%的类似纠纷中,租客需自行承担损失。
### (2)资金监管机制缺位
长租公寓企业普遍缺乏第三方资金存管制度。2021年北京市住建委调查发现,超80%的企业将租金与押金直接用于经营扩张,而非专项账户管理。对比德国租房市场,法律强制要求租金存入第三方监管账户,企业仅可按月提取,从根源上避免资金挪用风险。
### (3)征信系统连带伤害
“租金贷”模式下,租客与金融机构的借贷关系独立于租赁合同。即使企业爆雷,租客仍需继续还款,否则将影响个人征信。据央行征信中心数据,2022年因长租公寓爆雷导致的个人征信不良记录案例超5万起,其中90%为25-35岁年轻群体。
---
## 三、现有保障机制的局限性
### (1)地方政策执行力度不足
2021年住建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轻资产住房租赁企业监管的意见》,要求企业单次收取租金不得超过3个月,押金不得超过1个月租金。但实际执行中,仅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建立资金监管平台,二三线城市监管仍存空白。以成都为例,2023年当地住建局抽查的30家长租公寓中,仍有70%未按要求设立资金监管账户。
### (2)行业准入门槛过低
现行《住房租赁条例》对企业注册资本、专业人员资质等无硬性要求。企查查数据显示,2022年新注册住房租赁企业中,超60%注册资本低于100万元,抗风险能力极弱。对比日本《借地借家法》,企业需缴纳最低1亿日元(约合500万元人民币)保证金方可运营,显著降低市场乱象。
### (3)租客维权成本高昂
诉讼周期长、证据收集难是主要障碍。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统计,2022年住房租赁类投诉平均处理周期为4.2个月,超50%的租客因时间成本放弃维权。此外,企业破产后资产清算优先级中,租客债权位列员工工资、税款之后,实际清偿率不足10%。
---
## 四、系统性解决方案的探索方向
### (1)建立租金保险制度
参考英国《租房者保险法案》,强制企业购买租金损失保险。当企业无法支付租金时,由保险公司向房东赔付,租客可继续居住。深圳市已于2023年试点该制度,首年覆盖企业12家,惠及租客2.3万人。
### (2)推行合同备案与资金穿透式监管
杭州市住房保障局2023年上线“智慧租赁平台”,要求所有租赁合同备案,租金必须通过平台支付至监管账户。企业按信用评级分级管理,信用等级低者需提高风险准备金比例。实施首季度,长租公寓投诉量下降37%。
### (3)完善信用惩戒与退出机制
北京市2024年新规明确:企业若挪用租金或押金,法定代表人及主要股东需承担连带责任,并纳入失信联合惩戒名单。同时建立企业“黑名单”数据库,禁止违规者再次进入住房租赁市场。
---
## 五、租客自我保护的实操建议
### (1)合同审查三要素
- **签约主体**:确认出租方为产权人或持有书面授权委托书的机构
- **付款方式**:拒绝一次性支付超3个月租金,要求企业提供资金监管凭证
- **违约条款**:明确企业迟付租金时,租客有权解除合同并索赔
### (2)资金流向追踪
优先选择接入政府监管平台的企业。以上海市为例,租客可通过“随申办”APP查询企业是否开设资金监管账户,并实时核对租金划转记录。
### (3)证据留存清单
保留租赁合同、付款凭证、沟通记录(如微信聊天、邮件)原件。若遇纠纷,可向住建部门投诉(全国统一热线:12345),或通过“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小程序申请诉前调解。
---
(全文共1,250字,数据截至2024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