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近来,身边的很多朋友陆陆续续开始走向毕业季,随着校园生活的结束,对于工作、社会以及不明确的未来所带来的问题接踵而来。
A告诉我,她现在很恐慌,不知道该做什么,是继续读研还是听从父母的建议考她并不乐意的公务员,又或是马上投入一份新的工作中让她困惑不已。
她说:“这段时间很焦虑,整夜整夜地失眠,似乎一夜之间丧失了自信和生活的勇气,以前我觉得着毕业后当个小白领,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是非常容易的,现在才知道自己多幼稚。”
“别说小白领了,我现在连投递简历面试的勇气都没有,特别害怕投递的简历迟迟没有回应,总是一遍又一遍的刷新着,感觉自己像砧板上的肉,每天都活在一种被挑选的压力中……”
同样即将毕业的F君跟我说,她最近做什么都是一个人,一个人完成作业,一个人吃饭,一个人过周末,一个人出去玩,脱离了校园的热闹在陌生的城市无声的实习着。
“这种心情有点像被抛弃了的感觉,我明明是为了更好的发展而来到这座大城市的,可是当我真的在这里后,却有一种流浪者的孤独,有时候,我很后悔……”
F君说道。
她们的独白让我想起了20多岁时大学毕业的自己,一样的恐慌、不安甚至暴躁。对于未来的不明确以及对自己的无能为力在那一段时间折磨着我。
我变得敏感又多疑,很长的一段时间,不知道自己该干嘛,偶尔读到一两篇鸡汤文便如同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地开始制定计划幻想自己完成后的巨大变化和成功。
然而,坚持不到两天,兴奋像泡沫一般逐渐消失散退,我又开始自我否定,在懊恼和怀疑中变得麻木消极。
“原来我什么都做不好,我真是自大的家伙。”
“一个小小的公司竟然要求本科以上,真是无耻啊”
“要不继续考研?这样就不用先想工作的事了,可是,我考研是为了什么呢?”
“我才不会去考公务员,官场的那些事让我觉得恶心”
“听说B君去了父母介绍的单位,似乎待遇不错,可是,那种一眼就能望到的生活又有什么乐趣呢?”
……
在每天熄灯后的夜晚,大脑里有这样的声音不断的在述说着,原本平静的生活仿佛像是走到河滩处的一个漩涡之中,原本同行的同学和朋友纷纷走向了各自的人生之路,那么我呢?我该干什么?我又能干什么?
二 .
所有事情,都由一个尝试展开,在自暴自弃了将近两个月后,我开始对自己尝试治疗。
第一疗程,便是看书。我在颓废期时,曾看到一句话,让我感触颇深:
“不要害怕做错什么,即使错了,也不要懊恼,人生本来就是对对错错。”
确实如此,上高中的时候,我们害怕考试,怕考不上理想的大学而让父母失望;上大学的时候,我们害怕毕业,怕找不到合适的工作而遭受冷眼。
工作后,我们害怕跳槽,怕一个选择就将自己的生活变得不安;成年后我们害怕结婚,怕走进别人所说的婚姻的坟墓;婚后害怕生子,老了害怕死亡……
有没有想过,人的一生其实非常短暂,所以诗人才说“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我们终其一生,是为了别人的肯定而活吗?
不,不是的。
“我生命最大的突破之一,就是我不再为别人对我的看法而担忧。此后,我真的能自由的去做认为对自己最好的事,只有在我们不需要外来的赞许时,才会变得自由。”
任何当你完全接受后的事情会把你带进宁静的状态。梭罗在《瓦尔登湖》里写到:“清醒的足以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数以百万计,但百万人中只有一个清醒的足以从事脑力劳动的人;而清醒得足以过上诗意、神圣的生活的人,一亿人中只有一个。唯有清醒才是真正地活着。”
清醒是一种对自我的认识,是归于内心的平静。早年网上盛行一句话——当你的才华撑不起你的野心的时候,那就停下来认真学习吧。
是的,我见到许多的人包括我自己,很多时候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喜欢什么,也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这个时候是很迷茫的,“道理我都懂,可是做起来很难”。大多数人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中。
其实,我们的大脑一直处于思维的控制中,我们生活在快节奏的时代,信息更新换代,触手可及。我们忘不掉过去,却更担心未来。
但是,实际的情况是,我们所担忧的未来其实就是眼前的当下,而我们的当下也会在未来变成我们忘不掉的过去。
所以,觉得自己走不动的时候,停下脚步,去回忆过去那些你曾觉得痛苦的事情。它们真的还是像当初那么可怕吗?
答案是否定的。人生苦短,学会承受痛苦也是我们要研究的命题。
那么,在此刻呢?
去做一些让你光是想到就觉得开心快乐的事情吧!想去音乐会那就大胆的去、想学习新的菜谱那就动起手来、想领养猫咪、想学会乐器……马上去做吧!
打败焦虑最好的办法就是去做那些让你焦虑的事,不要问,不要等,不要犹豫。
《皮囊》中有一句话我甚是喜欢:“我期许自己要活的更真实也更诚实,要更接受甚至喜欢自己身上起伏的每一部分,才能更喜欢这个世界。”
三 .
蒋勋在《孤独六讲》中写过:“孤独没什么不好,使孤独变得不好,是因为你害怕孤独。”
其实,每个生命的个体都是赤裸裸的来又赤裸裸的去。终其一生,我们都是一个人在独自奋斗。
所以,生命中的第一个恋爱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这样的生命走出去时才不会慌张。
我的第二个治疗方案便是散步。是的散步,不是跑步,比起急剧的奔跑后带来的短暂快感,我更欣赏于一个人在慢慢行走的过程理性又冗长的思考。
当我在散步的时候,我在想什么呢?我试着倾听内心的声音,一本书、一张画、或者是一段音乐、一部电影……在那一刻,我的关注点回归到了当下。
孤独,并不难受。孤独和寂寞不一样,寂寞会发慌,孤独是饱满的。
在那段一个人的时光,我和自己对话。内心由暴躁和恐惧慢慢变得平静,听歌、看展、读诗、散步,我开始欣然接纳那些曾经觉得痛苦的事情,也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之处。
我在慢慢痊愈。
很喜欢一首小诗,来自陈东东的《北方》:
北方的孤独把黄昏守望
一座白而寂寞的旅馆
一条树影延伸的街
和容纳了九颗月亮的车站
那高飞于大石头之上的雨燕
左侧的灰眼睛能看得更远
在北风拨开的亮光底下
悲恸的大海拍打着陆地
跟鸟儿滑翔的方向相反
有一次慢车经过了我们
车厢里昏暗 没有人
旧式收音机 在播放舞曲
这次车去一个更北的终点
它的笛鸣
让我们要凭窗远眺它多年
我们用更多的时间看海
从夏季的最后一夜
散步进秋天
反复念诵着同一段祝祷
我们有那么多晦暗的想法
为什么就不能有
清澈地刻画出风景的音乐
和沉默之后的几句低语
正是在那段焦虑的时间里,我才开始读懂诗歌的美好之处,也正是在那段焦虑的时间里,我才第一次知道自己喜欢什么。
假如现在的我回过头去观看我以前的人生岁月,我会惊讶的发现,最令人记忆深刻、最让我有所获得的恰恰是那些我曾经觉得痛苦的时光。
那些当时看似不愉快的碎片构成了现在饱满的我,那些痛苦和孤独给我真正的力量,提升我的生命的质量和广度,我拥抱到了真正的自我。
正如梭罗所言,我第一次清醒的活着。
在我刚进入到20岁的时候,我觉得,人只要活到30岁就够了,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因为觉得当人的寿命只有短短30年的时候,是不是会更加珍惜自己呢?是不是会笃定的追求自己热爱的事情呢?
现在的我并没有完全解答出这个问题,但是在即将步入25岁的中间时段,我觉得脚步有力。
并不害怕未来的生活。
相反,我很喜欢现在的自己,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并且为什么喜欢。会思考,不盲目,不讨好,也不骄傲。
那么 你呢?
当你20多岁的时候,你在想什么呢?
本文首发自公众号(奇妙能量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