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书白读了
为什么从前费大功夫读的书没什幺印象了。
为什么今天能从书中看到的价值,过去看不到;
付出那么多时间和精力的努力,获得的却是一点儿都不成比例的收获。
最直接的原因是:读书的方法太原始。
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划线或者摘抄。
摘抄下来的名言警句,让我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
听过了无数大道理,却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在原始方法上的努力,就是低水平的勤奋。
— [2] —
换方法
为什么我们“经典”的读书方法,是低效的呢?
原因很简单:
阅读+划线/摘抄的读书方法,是把一本书拆分成了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
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我们读书的目的,就成了理解和记住这些孤立的知识点。
而理解和记忆一个个孤立的信息,可不是我们大脑擅长的高效行为。
事实上,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进行联系。
换句话说,我们记住新知识更好的办法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
记忆宫殿法
它的基本原理是,构想一个我们熟悉的场景,把需要记忆的事情放到已经熟悉的场景当中。
比如,你想记住“B6”,最好的办法不是直接背“B6”,而是动用生物本能,想象一位大胸、有6块腹肌的美女。
大脑这种通过已有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特性,除了能够帮助我们记忆之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作用:
我们可以将新旧知识构建成知识网络。
通过在新旧知识间建立联系网,我们便能够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对同一个知识进行分析,从而加深我们的理解和认识。
我们可以看到,原始的读书方法是:
花很多时间去阅读一本新书,去记录新的名言警句,却从不花时间去加工这些信息,将其和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
— [3] —
事半功倍
读书一定要花时间、耐心和思考力,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网络状的联系。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才有可能内化知识,形成新行为的暗示。
读书刻意放慢速度,花时间记录读书笔记
不仅仅是摘记名言,而是描述读书后受启发的内容,和我过去的哪些经验相关。
在记录和寻找联系的过程中,会惊喜地发现一些过去不曾注意的规律,也发现很多能够直接改进工作方法的办法。
— [4] —
多读无益
读书时,将新知识和哪些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会更有成效呢?
答案便是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
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去观察——
作者是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
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我熟悉的知识?
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
这种状态,呈现出来便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因此读书不在于多少,而在于你有没有通过读书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并有能力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
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那些低水平的勤奋阅读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