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891年章高元率部在前海海岸建立总兵衙门驻防胶澳开始,青岛做为城市建置就算开始了。此后130余年间,历经清朝、德占时期、北洋政府、日占时期、国民政府和新中国,在胶东半岛这块偏于一隅的地方做过长官的土司与流官,少说也有几十人了吧。这些地方大员各为其主,主政青岛短则数月长则数年,走马灯似地不断变换。真正为青岛这座城市做过实事好事,切实为地方百姓谋过福祉,在民间留下良好口碑,常为后人夸赞颂念的,其实并不多,屈指可数。撇去党派政治色彩,单就对城市规划建设贡献突出而论,可以青史留名的,我觉得不过三位而已。如果像欧洲城市那样按照传统习俗给他们刻石铸铜以示纪念的话,争议最小的方案应该如下:
1,在青岛路南端海岸石砌挡浪坝的那个半圆形凸岀绿地上,为德国总督立像。德据青岛1897年至1914年,这段历史充满了帝国列强的掠夺与青岛的崛起。在这17年中,青岛由一个默默无闻的胶东小渔村一跃成为东亚的模范城市。这期间共有四位德国人正式出任青岛总督,他们的角色与命运各不相同,有的因壮志未酬而深陷困境,有的客死他乡,甚至沦为战俘。奥斯卡.冯.特鲁泊(Oskar Von Trupple)在1901年6月至1911年5月期间担任胶澳租借地第三任总督。这位1853年出生的人物拥有显赫的军旅生涯。他主持优化并扩展了他的两位前任着手开始的城市规划,奠定了青岛现代化欧韵城市的基础骨架与脉络,他不光给青岛留下了俾斯麦兵营、总督府、总督官邸、基督教堂、海军医院等等一众经典德式风格建筑,还促进了工业、商业、文化、卫生和教育事业的综合发展。青岛人至今还在享用他的荫凉。
2,在太平角或者八大关海岸某个适当位置,为沈鸿烈市长立像。这位海归年轻时候在日本留学5年学习现代海军技术,九一八事变后,1931年12月至1937年12月任青岛特别市市长6年。青岛人对沈鸿烈的评价总体以正面为主,普遍赞扬他对城市发展、民生改善和抗战努力的贡献,但也存在对其反共行为和阶级局限性的批评。至今还有不少在世的青岛老人念叨沈市长的好,特别是当媒体频频曝光又有本地高官被反腐落马的时候。
3,在五四广场南端海岸某个适当位置,为上个世纪90年代老市长老书记俞正声立像。1989年3月,俞正声被调至青岛任市委副书记。此后, 俞正声在青岛一干就是8年,历任青岛市委副书记、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在主政青岛期间,俞正声力排众议将行政中心于1992年东迁,加速高科技工业园和市区东部的发展。他还大力提升海尔、海信、双星等地方品牌,因此被称为“品牌市长”。青岛在俞正声多年的带领下,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并在1994年被批准为副省级城市,其发展速度超越省会济南。俞正声对青岛感情深厚,曾多次公开表示“青岛是我的第二故乡”。正是市政府的东迁,才扩大了青岛的城区版图,让青岛挤身北方大城行列。巧合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他的父亲俞启威(时为国立青岛大学物理系学生,后改名黄敬,)与文艺女青年李云鹤(时为该大学图书馆图书管理员,后改名江青)相识并共同参与学生运动,两个年轻人在青岛同居以“革命伴侣”身份共同参与学生运动。60年后绍兴名门望族的俞氏后人又来青岛执掌城印并造福当地百姓,历史真是挺逗人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