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是一位典型的农村老太太,生在1950年,精明能干,但是却大字不识几个。妈妈曾经做过磨面的小营生,乘法口诀用的特别好,当时磨一斤面不到一分,每户磨面的时候也就是几十斤,母亲会把每户欠的钱记在墙上--用符号。
1.早年为家庭没有上学
母亲的前半辈子过得比较清苦,小时候家里姊妹七八个,母亲排行老二,所以早早地就挑起了家里的担子。那时候家里也穷,就算学费很低,但也供不了太多的学生,所以,母亲和大姨都没有上几天学,就一直帮衬着家里。即使后来嫁作人妇,也不断接济娘家,因为那时候几个舅舅都没有成家。其实自己家的日子也不好过。
2.一直没有亲生的孩子
我父亲在家是长子,也特别孝顺。在我父母结婚的那个年代,还很流行“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所以那时候,婆婆在家里的地位即使不是“位高权重”,至少也是举足轻重。我母亲是长媳,我父亲又孝顺,我母亲顾娘家,我奶奶也有些跋扈,叔叔婶婶也不太好处,所有这些因素加起来,母亲的日子过得一定不太舒心。我只是知道,母亲年轻的时候就有些病怏怏的,经常吃药,原因之一就是常常生气。
而且,也许是因为经常生气,母亲一直也怀不上孩子,家庭关系越发紧张。哥和我都是抱养的,母亲却对我们倾注了她所有的心血。母亲虽然没有自己的亲生孩子,但是却扶养了五个孩子长大,哥、我、哥家的两个孩子、我的闺女。
3.为哥和我操碎心
母亲爱说爱笑,但其实,内心最深处的伤痛很少向别人倾诉,即使是对我也基本上是三缄其口。不过,最值得欣慰的是,嫂子特别好,哥嫂结婚的这二十来年,母亲和嫂子相处融洽,母亲内心的伤疤应该抚平许多。
哥和我也没少让母亲操心,特别是我。因为我的事情,不知道母亲在夜里、在角落偷偷哭了多少回。事实上,哥和我的生活都还不错,只是作为父母,总有为孩子操心的理由。我也经历青春期的叛逆,到二十多岁的固执己见和不成熟,到达现在比较能体谅为人父母的苦心。
4.我的觉知
母亲现在年近七十,身体也还算硬郎,这竟然给了我不经常看望她的理由。我离母亲挺近,也就十几公里的路程,只是之前,一个月不去家里一次都算是正常。直到,上周,看到写作群一位战友的一篇有关母亲的文章,心里触动特别大,她的母亲已经卧病在床,甚至意识也不算清醒,她回想起目前自己母亲生病前和生病后的点滴,细碎却令我动容。“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大约十五年前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时,身体都在震颤。可是,经历过岁月的洗礼,对自己重要的事情也在不断变迁,“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竟有些遗忘,一篇文章让我重又警醒。
5.母亲节的祝福
进入五月,母亲节就快要到了,提前祝全天下的母亲节日快乐!希望所有做儿女的时刻谨记“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