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绛的散文平淡、从容而又意味无穷。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读她的散文更像是聆听一位哲人讲述些烟尘往事,在平静、平淡、平凡中有一种卓越的人生追求。”
——“这位可敬可爱的老人,我分明看见她在细心地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为了让这颗灵魂带着全部最宝贵的收获平静地上路”。
——“杨绛让我看到了‘过去的品质’,这是一种哑光却不暗哑,低调却不哽咽,醇香却不刺鼻的品质,它像北极光:明亮、坚韧、耐寒,在人格的高纬度闪闪发光。”
这就是今天要介绍给大家的杨绛先生,她曾经被其丈夫评价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那么,我们就来好好了解一下这位才女吧。
杨绛(1911年7月17日—2016年5月25日),本名杨季康,江苏无锡人,是中国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和外国文学研究家,钱锺书夫人。
说到丈夫钱钟书,就不得不提她与他的第一次见面。那是在1932年春天,杨绛考入清华大学。
第一次见面,钱锺书就说:“我没有订婚。”“我也没有男朋友。”杨绛回答。
世纪佳缘由此展开。1935年,杨绛与钱锺书成婚,不久一同出国留学,无论在牛津或是巴黎,都留下了他们相亲相爱的足迹。
她和他之间的感情十分坚定深厚,相互扶持,相互理解,相濡以沫地度过了许多年。
乃至于多年以后,两人之间也依旧如故。
她与他之间的感情是浅淡又清澈见底的,而且,杨绛先生自己的性格也是这样柔韧又坚强。她的文章也是这些,不浮夸,不浅躁,宁静,明智。
不如先来读读她留下的句子吧。
——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
——刚开始是假装坚强,后来就真的坚强了。
——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
——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在这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人生一世实在是够苦。你存心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挤你。你大度退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你要不与人争,就得与世无求,同时还要维持实力准备斗争。你要和别人和平共处,就先得和他们周旋,还得准备随时吃亏。
——世态人情,比明月清风更饶有滋味;可作书读,可当戏看。书上的描摹,戏里的扮演,即使栩栩如生,究竟只是文艺作品;人情世态,都是天真自然的流露,往往超出情理之外,新奇得令人震惊,令人骇怪,给人以更深刻的效益,更奇妙的娱乐。惟有身处卑微的人,最有机缘看到世态人情的真相,而不是面对观众的艺术表演。
是不是简洁有力,却又一针见血呢?
但是,先生她也是个感性的人。
——我曾做过一个小梦,怪他一声不响地忽然走了。他现在故意慢慢走,让我一程一程送,尽量多聚聚,把一个小梦拉成一个万里长梦。这我愿意。送一程,说一声再见,又能见到一面。离别拉得长,是增加痛苦还是减少痛苦呢?我算不清。但是我陪他走的愈远,愈怕从此不见。
——他发愿说:“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我们一同承担,困难就不复困难;我们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
——“我不要儿子,我要女儿──只要一个,像你的。见她之前,从未想结婚;娶她之后,我从未后悔。
——一个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倾轧排挤,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潜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离别总是来得猝不及防。
1997年3月4日,女儿钱瑗因患脊椎癌去世。
1998年12月19日,其丈夫钱锺书去世。
像是所有的苦难都压在了她的身上。
身为局外人,我们都无从推测出来先生内心的世界。
但是,这些苦难并没有压垮她。
她依旧是在走自己的路。
即使是只剩下了一个她。
2001月,出版《从丙午到流亡》。
2003年,她出版作品《我们仨》。
2007年,出版《走到人生边上——自问自答》。
即使是查出患有心衰,可她依旧乐观豁达,每天读书写作从不间断,晚上一点半睡觉。2016年5月25日凌晨,杨绛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享年105岁。
正如她生前写下来的——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
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一杯茶水敬先生。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