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皮书》这部影片,有人看到的是歧视、偏见、不公平.....,当影片结束,我的脑海中浮现的是:原生家庭!今天,我就从原生家庭的角度来解读这部电影,以此来作为自己在这一年中,接触学习心灵成长课程的答卷吧。群里的小伙伴们很多都是这方面的高手,还有很多是专业人士,在你们面前,我是一名小学生,请大家多多指正,感恩!
Tony混迹于纽约黑帮出入的夜总会,照理来说他应该成为一个无恶不作的混混,但是,当Tony面对黑帮大佬及以前的伙伴暗示有个“不错”的活可以赚钱时,他选择了离开。
1:什么原因让他拥有正确选择的能力?
2:这么一个文化水平(书本知识)非常低的人却拥有超高的与人沟通的能力?(难道这来自于夜总会的工作经历吗)
3:为什么他的感知(理解他人感受)的能力超强?
我认为Tony的表现均来自于他的原生家庭的影响及教育。首先,影片呈现出Tony的家庭是充满爱的,父母与子女、夫妻之间、兄弟姐妹、街坊都和谐共处,全家人挤在一起吃饭、聊天,邀请邻居共度圣诞节、老父亲叮嘱孩子们要早点回家等等,告诉观众们一个字:爱!Tony是在一个有爱的家庭中长大的人。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在有爱的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和童年受到过心理创伤的孩子不仅仅从大脑结构上有些许差异,并且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及亲密关系中均表现出不同。在有爱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均表现出较高的情商及情绪把握能力,对他人的感知能力较强。这一点从Tony身上可以看到。
其次,Tony虽然失业,没有钱付房租,家人没有冷嘲热讽,而是接纳、依旧爱他,这和儿童心理学家提出的“无条件接纳”的论点吻合。
Tony的高情商和沟通能力,以及心中的善良这些特质,再次证明:出身高低、所受教育的多少并不是成为什么样的人的唯一来源,而是取决于:一个人生活的原生家庭是否有爱!
现在来说说黑人演奏家Donald,影片中,Tony第一次与Donald见面时的场景:Donald家中摆放着各种名贵物品,他坐在一个高高的椅子上俯视Tony。这段场景正好是心理学中:内心越匮乏什么,外在就会越炫耀什么”的理论吻合。Donald虽然已经是著名的演奏家了,但是他无时不刻的感受到歧视,因此他用外在贵重物品和饰品来喂养内心渴望的平等和友善;同样,坐在高椅上也是因为平日遭受到的不公平对待导致他用这种方式慰籍受伤的内心。影片最后,当Donald经过这次南部之行后回到纽约的家中,他坐在那张之前Tony坐过的矮椅上,从他的眼中可以看到轻松、自然及喜悦!影片通过这一场景传递出来的信息是:Donald已经从内心深处接纳了那个他曾经厌恶的自己,并且接纳了人性本来的不完美!如果一直像过去一样抗拒的话,只能让这一切更加强大,而当我们臣服和接纳时,曾经强大的外在世界瞬间分崩瓦解了!.....
Danold喜欢喝酒来麻痹自己,并且是一名同性恋者,这也和他的童年境遇有关。Donald跟Tony说起自己小时候时,传递出来的信息是:妈妈让他不断的练琴、先是在教堂弹琴,后来不断的巡回演出,从中观众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严苛的妈妈,没有感受到一个慈爱的妈妈。还是回到原生家庭中,林文采博士说过:所有的瘾后面只有两个字:缺爱。Donald成功的证实了林博士的论点。(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无论同性恋者还是其他,其实,每个人都是值得被尊重的个体)。
好了,我们来梳理一下,Tony虽然出身底层、文化程度不高、行为举止粗鲁,但是能够明辨是非,展现出正确的价值观,超高的情商和良好的与人沟通能力,并且具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Donald在专业领域无人能比,并且拥有几个学位,掌握几门外语,言谈举止高贵优雅,但是在实际生活中却处处需要别人照顾,不善于沟通合作。根据这两个人的表现得出结论,所受教育的多少,并不与实际生活能力成正比。而从原生家庭中得到的:关爱、肯定、赞美、认同、无条件接纳是影响一个人一生的重要因素,原生家庭的烙印是会跟随人的一生,甚至后面几代人!
马克·沃林恩(Mark Wolynn)在他的《这不是你的错》一书中对此有深刻的解读:家庭代际创伤是指会在一个家庭中,一代又一代传递下去的心理创伤。这一点还是在Donald身上体现,作为一名黑人的后代,他的内心有祖先代际创伤的痕迹,这是深植于他的内心的。幸好,命运巧合让他与Tony相识。在这个旅途中,Donald的内心得到了疗愈,最终让他接纳了自己及身边乃至生命中的一切,包括完美和不完美!无论歧视还是荣耀……!Tony也从原来的偏见中发现原来每个人都是值得被爱和尊重的个体....!
完美!是不是?
最后用德芬老师说的:“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这段话来作为结尾。其实,一切都是我们的自心所造,同样,包括这篇文章……
感恩所有在我成长的路上赋予我:爱、善良、美好,包括恨、嫉妒、傲慢的一切,因为如果没有恨,怎么会投射出爱的对境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