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时候,提起批评,我们脑海里出现的场景就是:批评者高高在上,口若悬河,对比、剖析、过去现在未来全部解析清楚,恨不得让你瞬间顿悟、开化,方不枉此番苦心。被批评者:垂头站立、眼泪汪汪、可怜兮兮,恨不得地缝开裂,定时遁身,以逃这漫长的羞愧时间。
其实这样的批评收效甚微,偶尔雷霆一次可能有效果,经常如此就像看惯了雷雨一样,便没了畏惧之心。大不了骂一顿还能咋地。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骂皮了。为什么会皮,试着你对一个地方经常敲打,这个地方对外界的刺激会越来越迟钝,免疫力会越来越强。
孩子是伴随着问题成长的,成长就是变化,有变化就有问题,那有了问题怎么办?放任不管吗?不批评指正吗?当然不是,有多少问题就有多少方法,问题和方法是一对孪生体。对症下药,不但孩子听着舒服、便于接受,大人也达到了教诲的目的。
一、孩子不喜欢说教,但是孩子喜欢听故事
孩子做错了事,不要马上说教,给ta编个小故事,把ta的行为放在故事主人公身上,让孩子以旁观者的角度看待这件事。这件事的起因过程结果。也许孩子的行为还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如玩火、动电、爬窗台等等涉及安全的事情)但是故事中可以把结果讲出来,这样的行为可能会造成这样的结果。讲完也不要急于评判,可以问:“宝宝,你觉得谁谁(故事的主人公)ta这样做有对不对,为什么呀?”让孩子自己考虑再反思。也许孩子会讲也许不会讲,但是ta会记住这件事的,以后遇到了会想到那个故事。
我曾经为我家宝宝讲了好多好多量身定制的故事。如摘花了讲的《花也有生命》;让早点睡觉讲的《梦的种子》;连着几天打碎了几个水杯讲的《哭泣的小水杯》;想爬上窗台给讲的《气球人》;让好好看书给讲的《两个公主》;啃手指头给讲的《你好,手指》;乱扔垃圾讲的《瓜瓜脸红了》;什么都放嘴巴里要尝尝,有些真的很脏讲的《小花脸历险记》等等,在故事中她慢慢成长,懂得了很多,也许这些故事她都已经想不起来了,但是那时那地对她还是有触动的。
有些家长说,我不会编故事呀,不会编可以上网搜,网上有很多很多绘本故事,总有一个适合这个场景。
有些家长可能会说,这样做阻止了孩子探索的欲望,剥夺了孩子的好奇心。是的,我也认同,那就陪着孩子和ta一起探索,必须在大人的陪伴下去完成这些比较有危险性的体验。拿电笔试电让孩子初步对电有了解;可以和孩子一起玩火点火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可以让孩子坐在窗台上观看外面的风景,明确告诉孩子,只有大人在身边不开窗户的前提下可以这样做。自己是不能爬上去的。
那大人没时间孩子偷着玩怎么办?这就是另外一个问题,就像孩子的成长一样,解决一个会出现下一个,如果家长无法做到陪伴,那就暂时还是讲讲故事让孩子安稳着,毕竟安全才是首要的。很多不适合儿童动的东西说明书上都会标明:放到儿童不宜触碰的地方,我们只能做好安全防范了,那就是讲故事不要去做,防患于未然。
二、学会聆听
很多孩子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小故事,不要着急去下定论。
爸爸买了一盆昂贵的花,很吃力地搬上了楼,全家人围过来观看,连连夸赞。下午爸爸一看花叶蔫了花死了,爸爸心疼的想掉眼泪。仔细观看发现花盆里有肉汤。顿时暴跳如雷,拉过儿子就是一顿嘶吼。孩子吓得手足无措,不知爸爸因何事冲自己发火?
原来是自己把花浇死了。孩子心里委屈嘀咕:“奶奶不是说肉汤有营养,我想让花快快长。”这就是好心办坏事,孩子的想法是对的,也有一颗爱花的心,但是用热汤去浇灌花根了。花再珍贵只是花,但是孩子从这件事中得到了什么?再昂贵的花能比得上孩子的一生吗?
三、不要先入为主
妈妈在上班,孩子在家。妈妈打过去电话,孩子半天没接。最后接通电话,妈妈有些着急便生气了说道:“怎么才接电话呀?干嘛去了?是不是又在玩游戏?作业做完了吗?”这一连串的问题一点点将孩子的心凉了又凉。其实孩子为了看书把手机调成了静音。为什么很多家长像一头暴怒的狮子,随时处于攻击状态呢?这样的交流孩子能敞开心扉吗?很多家长抱怨自己的孩子不跟自己说心里话,孩子为什么不想说呢?因为家长永远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问题,一旦他们觉得不合乎自己的逻辑就开始批评指正。还美名其曰:我都是为了你好!
学会聆听、不要先入为主、以孩子能接受的方式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犯错不可怕,批评也不可怕,可怕的是说话时的态度和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