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以前有种说法,孩子之所以会有种种不可理喻的行为,是因为“哭闹虫”和“生气虫”在作祟。尤其是两岁左右的小孩,进入人生第一个叛逆期。“不要,不要”成为他们的口头禅。同时,父母也每天重复着各种以“不要”开头的话语管束叛逆的小孩。
那你听说过父母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穿着奇怪的衣服到处乱逛,孩子却对父母以“不要”的口吻试图“管束”父母吗?这种角色反转的故事就出现在《不要,不要,妈妈不要》这本绘本中,作者天野庆是短歌作者,三个孩子的母亲,她深刻体会到熊孩子们是多么的闹腾,不受控制。但她并不愿意用大喊大叫的方法,去苛责孩子,而是认为孩子的叛逆阶段,挺好的,不去介意别人的眼光,让他们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
《不要,不要,妈妈不要》绘本的故事梗概是,晚上窗户爬进来“哭闹虫”和“生气虫”,第二天爸爸妈妈都变得“不正常”了。尤其是妈妈,不仅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还穿着奇怪打扮的衣服到处玩。到了晚上,“哭闹虫”和“生气虫”走了,爸爸妈妈又恢复正常了。
在绘本中可以看到,妈妈的头顶或者肩膀上一直有只蓝色的虫子,爸爸头上是红色的虫子。就是这两只虫子作祟,使爸爸妈妈“不正常”了。
书中角色反转,妈妈淘气不听话,孩子充当了大人的角色,一共说了9句“不要”的话语。
“妈妈,不要直接对着嘴喝!您不是总这样说我吗?”
“妈妈,不要穿得这么奇怪就出门!”
“妈妈,可千万不要随便乱跑啊!”
“妈妈,千万不要在这种地方睡着啊!”
“不要把果汁往地上倒!”
“不要用奶油乱写乱画!”
“不要随便玩我的玩具!”
“不要大声唱歌!”
“爸爸和妈妈怎么一点儿都不听话啊!”
“不要做不准做的事,不要……”最后孩子歇斯里底地喊。
这何尝不是父母教育孩子经常出现的画面,一次又一次地制止孩子,却不见成效,父母是不是也会这样歇斯里底地喊呢?
在绘本的最后,天野庆用这样一句话结尾:“虽然这一天够乱的,但是太好玩了。即使妈妈不听话,我也喜欢。”这透露了孩子的心声,乱糟糟的一天却是好玩的。孩子希望能够大胆去玩,不用完全按照大人的意愿去生活,不愿被一味地制止不能做这,不要干那。
父母管教孩子,说着太多的“不要”,却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和发展,孩子也不能大胆地去探索这个对他们来说新奇的世界。
作家尹建莉强调:“教育”并不是单纯的规范和监督,其实,“放纵”也是一种教育,是一种形式消极、意义却积极的教育。在这种“纵容”下,孩子可能损坏一些东西,可能制造更多家务,甚至可能受点小伤,而这正是走在受教育的轨道上。”
绘本作者天野庆意在表达:孩子的童年是不能缺少探索和尝试的,童年完全不犯错误并不代表孩子的未来会更正确。可能结果是相反的,由于缺少尝试,孩子的认知能力没有得到开发,在以后的成长中可能会花更多的时间去认识、适应这个社会,也可能一直生活在刻板、无趣和谨小慎微中。
父母习惯于用成人的思维和标准去限制、规范孩子,名曰是“为孩子好”,而这种“好”恰恰限制了孩子的行为和创造力的发展,会让孩子产生压抑感,出现严重的逆反或是自我封闭等不良后果。
作为父母,是否可以考虑,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在旁边默默支持孩子的自我成长,无需过多以“爱”的名义限制孩子的发展,不要再因为把果汁倒在了地上、打碎了物品类似的事情去责备孩子了,何不以更宽容的方式理解孩子,帮助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成为父母心目中的孩子。
《不要,不要,妈妈不要》这本绘本,色彩明亮、创意独到,不仅是孩子的绘本,更适合父母看,幽默搞笑又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