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是害,恩是祸,孔子的儒家,不只有游历学说来救济天下,更有掌权夺势之后的实力管治。后来的儒家,太注重学说,而荒废了儒家内涵的为臣之道。
太傅萧望之和少傅周堪是元帝非常信任的老师,元帝掌权以后,对这两位更加恩宠,萧望之等儒臣因此看到改弦更张将汉家王霸兼治的政策,变换成以仁义治天下。元帝对两位师傅的信任,使得儒臣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致使处于冷落状态的史高心理失衡,与萧望之等产生嫌隙,权力斗争的阴影随即笼罩着朝廷。
史高看到儒臣掌权以后,宦官的日子也越来越不好过,于是与宦官里外呼应,反对萧望之的改革主张。萧望之忧虑外戚放纵、宦官擅权,于是向元帝建议:中书是国家政事之本,应由贤明公正之士掌管,武帝优游饮宴于后庭,任用宦官掌管中书,不合乎国家旧制,且违反“古不近刑人之义”,必须予以纠正。元帝初即位,由于性情柔弱缺乏主见,不敢做出调整,议论久而不决。萧望之提出此动议,立马招致宦官中书令弘恭、仆射石显等人嫉恨,于是他们与史、许两姓外戚联手,共同对付萧望之,精通权力手段的他们,仅仅只用两个回合,就将萧望之逼死,儒臣势力由此一蹶不振。
萧望之饮鸩自杀后,元帝非常震惊,为之痛哭流涕,责怪弘恭、石显等人害死自己的贤傅。但柔弱的性格使他没有惩治逼死师傅的幕后推手,只是口头责问弘恭、石显等人,使其“免冠谢”而已,事后对他们宠信如故。剩余的儒臣被贬的贬,流放的流放,整个朝廷的实干力量损失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