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一定能生“巧”吗?

有一次和孩子们因为《卖油翁》而探讨熟能生巧这个话题。

我说,能生出“巧”,是非常高的境界,大概是由技术上升到艺术的境界。就学生的学习行为来说,只有极少数的大神,才能称得上在学习这件事上学到了“巧”的境界。和你们探讨如果做到“熟”更有实际意义。

有孩子不屑地疑惑道,“熟”不是反复练就能熟了吗?探讨它更没意义了啊。

本宫:你们有多少人明白学习一个知识点或一种答题技巧是需要反复练习的?举手。

全都自信的举起了小手,仿佛在告诉我:你看,不用谈“熟”了吧。

本宫:那有多少人践行了反复练习呢?

孩子们尴尬地笑笑,相互看看,好多小手缩了起来。

本宫:你们又有没有想过,在大家智力基本没有明显差别的情况下,为什么同一项知识或技能,不同的人由“生”到“熟”需要反复练习的次数会有所不同呢?除了练习次数,还有什么在影响“熟”的效率呢?

孩子们凝神聆听,显然他们从来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

本宫:学习的竞争本质上是学习能力的竞争,我不止一次跟你们说过,要反观自己学习行为、研究学习方法的必要。仅仅就背诵而言,我所知道的记忆方法就有近十种。你们读书读了七年,又能说出几种呢?(还是安静)所以啊,有很多东西是大有学问的。你连探索学习方法的意识都没有,怎么“巧”得起来?当你有探讨方法的意识时,就是进一步思考事物本质规律的时候,是更高阶的思维工作。一个人只有把握到行事成功的内在规律,才有可能在凡事上举一反三,一通百通;生出“巧”的几率才大。这个境界,留待你们慢慢修炼。虽然我们常用“熟能生巧”这个成语,但大多数人只不过是经历由“生”到“熟”的过程。如果你不能了解由“生”到“熟”过程中的奥秘,即使“熟”透了,也未必能生出“巧”。“巧”是“熟”的结果,但不是必然结果。而“熟”是“练”的结果,且是必然结果。所以和你们初中孩子探讨“熟”有意义多了。我刚才提出的关于“熟”的问题,我希望课后有同学思考后来与我分享它的发现。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小张第一次在地铁上被人搭讪。 他是在小张后一站上车,小张站在门边,那一站上车的只有他,对面站台有个妹子,模样看不清...
    西野君阅读 2,578评论 0 2
  • 自己作为一个佛教徒,出入任何一寺庙都保守于“不拍佛像、菩萨像、罗汉像”的规矩。虽说并无明确条文硬性限制,自己也...
    王耀杨Eric阅读 5,390评论 0 0
  • 屋宇 无意 误雨 无语 晤遇 乌鱼 物语 舞羽 悟雨
    蓝曼卿阅读 2,948评论 9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