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篇第11章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回:即颜回,字子渊,孔子最得意的弟子,被后人尊为复圣。
箪:音dan,第一声。指古代用竹或者草编织成的盛饭器具。

巷:本义指小巷。《诗·郑风·叔于田》:“巷无居人。”古代也特指宫廷中的小道为“巷”。
“巷”一般泛指狭长的小街道。《易·睽》:“遇主于巷。”有时也指门外为“巷”。如《诗·郑风·丰》:“俟我乎巷兮。”
有时也泛指州闾。《礼记·祭义》:“强不犯弱,众不暴寡,而弟达乎州巷矣。”
现代汉语中,矿山所用的小隧道也称为“巷道”,此则音hàng。
本文的“巷”应该指狭小的房间。

堪:地突也。谓土之坟起者,形声字。从土,甚声。本义:地面高起。如《庄子·大宗师》:“堪坏(音pei)得之,以袭昆仑。”
堪也延伸为“天道”,如《淮南子·天文》:“堪舆徐行,雄以音知雌。”许君注:“堪,天道;舆,地道。盖堪为高处,舆为低处。天高地下之义也。”
堪舆也被借指风水或者风水先生。
堪后又延伸指“勉强承受”,如《诗·周颂·小毖》:“未堪家多难。”又如《左传·隐公元年》:“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

忧:“忧”与它的繁体“懮”本是两个字。简体的“忧(yòu)”是形声字。从心,尤声。本义为“心动”。此字的本义已不再被用。
繁体的“忧(yōu)”也是形声字。从夊(suī),声㥑(yōu),“夊”是缓缓行走的样子。“㥑”实为“忧(yōu)”古字,从心,从页。

古人以为心是主管思想的器官;“页”本像人首脸面之形;此字从心中忧愁反映在脸面上会意。本义为忧愁。
《说文》将㥑、忧(yōu)分为两字,“㥑”解释为“愁也”,“忧(yōu)”解释为“和之行也”,实则二者本为一字之分化。典籍大都以忧(yōu)为忧愁义,㥑多不用。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贤德啊,颜回!吃的差,喝的差,住在简陋狭小的小屋里,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依然快乐地生活着不改志向,贤德啊,颜回!”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他的《人生的智慧》中也说过类似的话:“一个温和善良的人,即便是在贫困的环境中仍能感到深刻的幸福;而一个贪婪、善妒又恶毒的人,就算他是世上最富有的人,也依然无法避免痛苦不堪。”
在本章中,孔子对颜回能够做到淡泊自守感到非常高兴,孔子此言既是对颜回的肯定、褒扬。也是孔子提倡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深思和学习。

孔子主张乐学、乐活、乐道,这里的“乐”不是盲目地“乐”,是积极的,有追求的。
物质生活的好坏,不应该成为改变内心坚定志向的因素,倘若心为物役,整日里患得患失,只会在悲观和绝望的情绪下丧失心智。
金钱不是决定人生价值的标准,成功不代表有多少的财富,而是看是否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人们在春风得意的顺境之时,应当做到淡泊自守,不能忘乎所以,否则只会乐极生悲。而在我们身处凄风苦雨的人生逆境时,更需守正自身,不能自甘堕落,应当平心静气地坦然处之,正如孔子说的:“君子固穷”。

伏波将军马援
在广西的桂林市区,秀美的漓江由北向南穿城而过。江边有一座灵秀的小山叫伏波山,一座孤峰雄峙在漓江边,一半插入江中。
伏波山与中国古代一位名将有关,他就是东汉时期的大将,伏波将军马援。伏波的意思就是降伏波涛。历朝历代中曾有多人被授予伏波将军称号,马援在其中最为著名。

马援南征时曾经过这里,唐朝时山上还建有伏波将军马援的祠堂,所以得此山名。
王勃在他的《滕王阁序》中有句:“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其中的“老当益壮”、“穷且益坚”并不是王勃首创,他源于马援的“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马援是陕西扶风茂陵人,东汉开国功臣,战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后裔,本姓马服氏,后简化单姓马。
东汉大儒马融是马援之孙。刘秀的儿媳妇明德皇后是马援的女儿。马援的曾祖父马通,是西汉武帝时的大臣,曾参与过“巫蛊之乱”,后图谋刺杀汉武帝,被侍卫金日磾(音midi)发现并阻止,后马通被杀。
马援家境非常贫寒,但他少年时就有大志,不过他的兴趣不在读书,却想着到边郡去耕田放牧。

马援曾在家乡当个小官吏。一次他奉命押送一个身犯重罪的囚犯,竟然动了恻隐之心,将人家给放了。
他自己逃跑到西边甘肃一带,就在那边养起牛羊来,渐渐的手下网罗起几百户人家。他带着这些人过起游牧生活。
马援凭借良好的经营,积攒下可观的财富,成了名副其实的大牧主。他家有马匹牲畜数千头,谷物数万斛。
不过他依然胸怀大志,常对人说:“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表示大丈夫应该越穷越有勇气,老了也要斗志旺盛。
虽然马援成了土豪,却不愿当守财奴,他把财产都分给兄弟朋友,自己依然身着羊裘皮裤,过着简朴的生活。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被人推荐给王莽,任命为新城的太守。
新朝被刘秀推翻后建立了东汉王朝,马援留在甘肃陇西一带,受到割据当地的军阀隗嚣的器重,被任命为绥德将军。
3年后,马援奉命携带书信前往东汉都城洛阳,受到刘秀多次接见,与他深入交谈,还随刘秀南巡了一趟。
马援发现光武帝刘秀学识渊博,才能和勇略无人可及,而且为人宽宏大量,坦白诚恳无所隐瞒。他觉得刘秀是一位有作为的开明君主,回到陇西后便劝说隗嚣归顺了东汉。
后来,隗嚣听信了部将的挑唆,又想背叛东汉,继续占据陇西称王。马援多次写信相劝也没用。不久,隗嚣索性起兵抗拒朝廷。马援向刘秀献计,率五千精锐骑兵到陇西游说,劝降了隗嚣手下的一部分将领。

建武八年(公元32年),刘秀率军亲征隗嚣。军队行进到陕西西部的彬县的时候,因为前方情况不明,将领们不敢贸然深入。刘秀也犹豫不定起来,难以决策。
这时马援奉命赶来,刘秀连忙召见,听取马援的意见。马援认为隗嚣的将领已经开始分崩离析,此时乘机进攻,定能获取全胜。
马援让人拿来一些米,按照陇西的地形,在刘秀面前用米堆成山谷沟壑等地貌,然后利用这个模型,直观地说明各处山川形势,标出各路军队进退往来的道路。
不仅山川其中的曲折深隐,一目了然,对战场的布局和进展分析也说得清清楚楚。马援“堆米为山”就成为战争史上的一个创举,从此,军事地图从2D平面进入了3D化的时代。

刘秀后来在河西五郡驻军配合下,消灭了隗嚣的军队。
几年后,南方出问题了。交趾郡(今越南北部红河三角洲地区)的两个强悍雄勇的女子征侧、征贰姐妹举兵造反,占领了交阯郡。随后九真郡、日南郡和位于广西的合浦郡等地纷纷响应。

征侧趁机自立为王,侵掠岭外六十余城,公开反叛东汉朝廷。刘秀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扶乐侯刘隆为副将,南征平叛,讨伐攻打交趾。
马援统领大军,避开丛林密布的山地,沿海边迂回开进,直扑交趾郡。到达今越南河内市西北的浪泊,大破叛军,斩首数千,降者万余人。马援乘胜进击,在河内一带几次打败征侧,叛军四散奔逃。
建武十九年初,马援大军斩杀了征侧、征贰二人。接着又剿灭了征侧的余党,岭南地区得以平定。直到900年后的五代十国时期,越南才成功脱离中国,宣告独立。

桂林伏波山下有个还珠洞,其来历和马援有关,当年马援率军南征交趾时,军士多染疾病,曾以当地出产的薏苡治疗筋骨风湿,驱除瘴气。
得胜班师回朝时,他购得一批薏苡运回作为药用,有人却诬告他带回的是从合浦(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北海市合浦县)搜刮来的珍珠。
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他当众把薏苡倒入了伏波潭里,让这些所谓的“珍珠”流还到合浦。“还珠合浦”典故源于此。
东汉时期的合浦太守孟尝有效治理了贪官污吏,使合浦外流的产珍珠的河蚌重回合浦,被称为还珠系列之“合浦还珠”。
后人还有人用“还珠”一词表示廉洁,比如把政府办公大楼取名为“还珠楼”或者“还珠阁”。

马援62岁高龄还主动请缨征剿湘西豪强造反,不久,因为天气炎热加之水土不服,许多士兵生病,马援也不幸染上了暑疫,一代名将病逝在军中。
马援算是死得其所,正如他生前所说:“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