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无意间看到了一则新闻,说是一个老者在24年前存了2000元钱在银行,银行承诺24年后连本带息给24万。结果等到期后银行说存单已失效。暂不说后期这件事是怎么处理的,老者的做法让我想起了这些年来的我理财经历。
最早接触到财经知识应该是读大一的时候 吧,那时候铺天盖地的都是关于股票的信息:有的人一天几万几万的赚,有的人错钱入市。当然那一年中国股市达到了史上的最高点。也就是那时我才有意识的去主动去看关与财经方面的书籍,知道了大众理财里,股票、基金、保险的区别。而基金又分货币型,债券型和股票型。那时可能是因为没有收入来源的原因最感兴趣的是基金里面的基金定投和保险里面的分红险。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小批量分批次的投资,正适合我这样一次拿不出太钱的人。
真正实践是到工作后。那时再也没有听到过因股市而一夜暴富的消息了。反而因股市一夜倾家荡产的消息比以前多了。但也没有影响到我想把钱增值的想法。每月把大部分工资都买了基金。那时手机还没有这么智能,但也有手机银行。只不过是网页版的,每天起床都要看哈昨天是赚了还是亏了,幅度有多大。到后来发现也没有书中说得多么神奇时,就慢慢的不在怎么关注它了。每月的钱任由它扣。就当给自己存钱了。一直到后来玩起了股票的前几个月。
玩了将近一年的基金后感觉对那每天几十百把块的波动没什么感觉了。就又想心思玩股票 。没想过靠它发财也就小打小闹的弄了两万块进去,分别买了两支股票,上班偷偷的看股票走势。波动确实比基金大多了,进进出出好几次也没赚到多少钱,后来听人说要长期持有。结果有两支股票放了五六年没去看它,不是因为信了前面的那句话而是亏得多了套得太深了。直到一二年左右因为要买房才全部都 赎回来了包括所有的基金和股票 。没有总结到的是亏了还是赚了,感觉不再适合我了:投入的精力和产值不成正比,还有可能成负比。
这两年P2P算是比较热门的了。也玩过一年,主要是有同学在相应的行业是,感觉比较保险,后来那同学出来后我也就没玩了。怕跑路钱拿不回来。从买房,结婚到姑娘的到来花了不少钱,胆子也比以前小多了。现在想的是钱怎么能保值而不是增值了。现在也还在关注财经但没怎么深究,一来没多少存款,二来在后面的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要花钱的。从我所了解到的财经知道里给我印象最深的要属于这句了:学会用银行的钱来为你打工。可能是心里层面还达不到,也可能是还没真正弄懂这句话的意思,一直没敢向银行借钱做点什么。我想以后会把重点放在保险这一块吧,不管是我们还是小孩,毕竟在现在的中国,一般人上医院是上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