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平凡的2023:人与猪

“你和猪到底有什么区别?”

没错,这是我们时常会受到的灵魂拷问,来自他人或者自我内心。我的2023年过得有点不平凡,总结下来,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够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了。

图:开心的猪八戒

赫尔曼·黑塞在《精神与爱欲》一书中提到,学问就是“区别”的智慧。思考这个问题对于我来说并不显得奇怪,毕竟还时常被称为“董博”。博士一词的英文是Doctor,和医生一词的英文相同,只不过医生是诊冶疾病的,而博士是诊冶哲学的,即所谓的“Doctor of Philosophy(PhD)”。哲学是什么?哲学就是事物运行的基本规律,例如牛顿所著的包括牛顿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在内的基本力学规律的物理书名就叫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而关于事物的基本规律,我们可能都听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句话出自《道德经》,其中“法”就是“遵循”的意思,也即天地人的运行都遵循自然规律,而这个规律也可以被简称为“道”。因此,研究“人和猪的区别”就是在做学问,学问的尽头也就是在研究事物基本规律的哲学问题,是为“悟道”。

让我们正式开始回答这个问题。要想找到一个人和一头猪之间的本质区别,其实并不容易。世间物质形态万千,两者居然刚好都是生命,从这个意义来讲,两者之间的共同之处就已经超过了差异之处。从生命的分类上来看,两者都是动物,都是脊椎动物,共属哺乳纲,甚至连饮食习性上也都是荤素皆吃的杂食模式。在找到区别之前,我们不得不承认,人和猪之间的相似性已然超过了90%!至于在精神和心理层面,贪吃贪睡、好逸恶劳、易躁易怒、目光短浅、眼界狭窄、生命短暂、身不由己、过年宰杀等等词语用于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并无不妥之处。四大经典名著之一的《西游记》更是塑造了亦人亦猪的“猪八戒”,并广受人们喜爱。如果要问师徒五人你选择做哪一个?除了小孩子要当猴子外,成年人恐怕都不约而同地要做一只猪。因此,我意识到,人和猪之间并没有显著的区别,两者的相似性起码超过了99%。

那么剩下的不到1%的细微差别是什么呢?可能就是猪胖一点,我瘦一点;猪黑一点,我白一点;猪笨一点,我聪明一点;猪懒一点,我勤快一点;猪只在猪圈里活动,我会出门去上班;猪只考虑今天,我还会考虑明天;诸如此类。很快我就意识到一个严肃的推论,人和猪之间的差别并不比人和人之间的差别显著更大,也更加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

但是想一想,却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人与人之间会因为观点的不同而争吵得面红耳赤,会因为性别的不同而拒绝录用职位,甚至会因为民族的不同而发生死伤无数的战争,只是因为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差别而已。这真的是有必要的吗?如此来看,能够意识到人与人之间高度相似性远超过细微差异性的,大概能化解诸多矛盾怨恨,自然地做成许多为人所赞美感谢的事情。

图:周总理在万隆会议

我翻了一下历史,果然如此。1955年,周总理在印度尼西亚参加万隆会议。当时的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已然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划清阵营,同时又与苏联交恶,国内也积贫积弱,急需打开新的局面寻找合作发展契机,因此这时与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交流合作就成了唯一的出路。可是在会议上,诸多国家都在质疑,中国与其它绝大部分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一边是社会主义而另一边是资本主义怎么合作交流呢?这时“求同存异”的方针被周总理提了出来,社会制度这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差别并不实质性影响国家之间的交流合作。当时这一理念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周总理也可谓不辱使命。事实上,从“求同存异”的提出至今约70年的世界经济蓬勃发展也充分证实了这一理念的正确性。当然不止这一个案例。邓公雄才大略,更是提出“一国两制”的方针收复香港、澳门。乃至中国与周边诸多邻国的复杂关系处理中,也都借鉴了类似的智慧。“搁置争议,共同开发”,帮助中国妥善地缓解了与俄、日、印、菲、越等多国矛盾,把精力用在解决最主要的矛盾即发展经济上面。

大到国家命运,小到个人事业,求同存异之道皆可适用。商业上要想做一款热销产品,所谓爆品,就是要抓住一批广大客户群体的共同需求点。学术上要想做出重要的研究成果,所谓突破,就是要做“widely interested”的基础科学问题。软件上要想设计一个优秀的系统模式,所谓架构,就是要做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普适解决方案。我所在的工业机器人行业,目前最大的痛点恐怕就是项目定制化需求太多,成本时常超过收益,而如何能从商业模式、产品、技术、管理等几个层面上找到项目需求的最大化共同点,减少定制,将是行业竞争中的取胜之道。

这并非一个新的理念,而是一个流传几千年深入中国文化精髓的思想。由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编成的《礼记·乐记》中有云:“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人与人之间的相同是内在的本质,差异则只是形式上的细节。上世纪80年代的连环杀人案的凶手白宝山,诉说他走向犯罪道路的起因,是由于其身份证被当地派出所刁难办不下来因而没法去找工作挣钱,这也引发了许多人的同情和共鸣。类似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曾有一位头号杀人犯被称为“双枪克劳雷”,在他中弹被捕时留下了一封遗书,上面写着:“在我衣服里面藏着一颗疲惫的心——那是仁慈的,一颗不愿意伤害任何人的心。”由此可见,即便是罪大恶极的杀人犯,也跟普通的人们是高度相似和共情的。

既然如此,为什么员工和领导之间还要因为对方愚蠢而怒炒鱿鱼或者愤然辞职?为什么男人和女人之间还要因为生活琐事而吵架分手或者大闹离婚?为什么父母和子女之间还要因为代沟矛盾而形成隔阂甚至不相往来?为什么婆媳之间更是有着千百年来无法消解的愁苦怨恨?为什么亲密无间的朋友转眼之后可能就会反目成仇?

图:盲人摸象

盲人摸象的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同样的一头大象在不同的盲人摸起来或者像一根柱子,或者像一堵墙,或者像一片蒲扇,或者像一根绳子,只是因为未见全貌而已。试问我们没有慧眼的普通人在看待复杂的事务时,跟盲人摸象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呢?北宋文学家苏轼在经历人生跌宕起伏并且纵情游览山水之后,更是留下了古今第一哲理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没错,只是因为视角不同而已;而视角不同,只是因为立场不同而已。

切换视角之后,自然就能求同存异。意识到这一点后,我时常把自己放到矛盾对立的两方中的一方,理解这一方的视角后,再切换到另一方的立场观察,结果不出意料地惊人,两方竟然几乎说着一模一样的话,但他们却无法认识到、更加难以想象、或者在心底中不愿意接受对方居然跟自己是如此地高度相似。

实际上,早在十多年前,我就有听到过类似境界的四句话:“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把自己当别人”。这四句话对我影响很深,所以记住了很多年,现在可能总算是透彻地理解了。这四句话就是告诉我们人与人相处时的四个视角,能够适当地运用这四个视角就掌握了人际关系处理的精髓。

也有人似乎天生就善长于共情和理解他人,早早地就从生活的锤炼中领悟了平衡之道,因此他们在人群中通常表现为“高情商”,某种程度上也是“领导者”的核心潜质之一。与这样的朋友相处使我学习和受益良多,希望我本人也能及早地成为其中一员,这也是我能够解决更多生活工作上的问题,帮助周边更多人的重要条件。虽然已至三十多岁的中年,迟到的开悟也不算晚,这正使得刚刚过去的2023年对于我来说显得并不平凡。

图:回顾过去和展望未来

回顾过去,每一步都有所坎坷也有所收获。

2022年,我重新开启了研究生涯,这一次我选择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方向,也拥有了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

2021年,迎接新生命的到来,我新增了一个作为父亲的身份和宝贵体验。

2020年,开始挑战自我的创业,我勇敢地尝试了自己酝酿已久的想法,不算成功却也让自己走向思想成熟。

2017-2020,初入职场工作的头三年,让我真正认识了工业界,把效率和稳定刻进了我的潜意识。

2012-2017,认识学术世界并探索自我边界的五年博士生涯,艰苦难忘,但也成长历练颇多,给了我超出大部分人的非常视角,奠定了我面对不确定性困难的思想和勇气。

2008-2012,逐渐走向独立的大学四年,既包括生活和经济上的独立,也包括思想和关系上的独立。

2005-2008,高中三年,人格和三观的初步塑造,感谢给我留下美好回忆的老师们。

2002-2005,乡镇初中三年,初涉人事,初开心智,这时候心中能有一个可以参照的美好形象至关重要。

2001-2002,几经动荡搬迁的小学五年级。

1998-2001,在农村度过的童年时光,岁月静好,似乎很漫长,那时候过年是一件很罕见的重大节日,当然也在拙壮成长。

1997年,哭闹中开启了求学之路。

1991-1996,记忆稀存的幼年。

展望未来,如果时间加速定律继续成立,那么剩下的时间不多了。

两三年后,面临35岁中年危机。

再过5年,四十而不惑,希望已有所成。

再过10年,跨入50岁老年人的门槛,希望仍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再坚持奋斗20年,到70岁时退休,希望身体尚好。

最后但愿能给自己再留30年的晚年岁月,让自己慢慢地从容地整理这一生,也见证更多的事情发生。

百年之后化尘土,但愿能魂归故里。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