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的高楼以小学为基础,小学的基础以一年级为基础。一年级的孩子处于懵懂和可塑性非常强的时期。
他们有共同的特点:身份转换不明显,处于幼儿园小朋友和小学生过度的阶段、很喜欢被夸奖、喜欢小贴画、好奇心强、记忆力强、忘性大、专注力不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容易走神、坐不住、小动作多、不会听课、理解能力不够等等。
这些问题每个孩子身上或多或少都有,这是孩子成长中的必经阶段,问题少点的同学可能在幼儿园阶段内心的秩序感和界限感已经有了雏形,问题多点的孩子秩序感和界限感还没成型。
正因如此,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强的,一切从头开始,这就需要家长耐心地陪伴、调整和帮忙建立。
怎么建立孩子学习的秩序感和界限感呢?
一:家长学会放手,把帮助改成提醒
1、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收拾书桌、自己收拾书包、检查笔袋、自己削铅笔、自己检查作业。
家长在检查作业时,不要马上指出错误,让孩子多检查几遍,实在看不出来,提醒一下,让孩子自己想办法,最后孩子实在做不出来,可以跟孩子一起查字典或者查询,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要孩子一问,立马把答案告诉孩子。
现在的一切陪伴不是只让孩子做出一道题,而是教会孩子遇到问题解决的方法。在一次次的锻炼中,孩子遇到问题就想着自己解决而不是一味寻求父母了。
有一个男孩子平时作业做得很好,每次考试都不及格,老师就很纳闷,就跟孩子聊,孩子说:“每次做完作业,都是妈妈检查然后把错题找出来,我改正。但考试时,妈妈不在身边,我也不知道哪道题对哪道不对。”孩子说的是心里话,这个妈妈听了估计会懊悔的,自己的陪伴换来的是一个不知检查试卷的孩子。
所以,作为一年级的家长,一定要学会勤快和懒,在孩子找解决问题上的方法上要勤快,在孩子需要自己做的事情上要懒。
2、回家不要马上告诉孩子作业是什么?让孩子自己去想,孩子想起几个是几个,家长补充,慢慢锻炼孩子自己记作业的习惯。
3、让孩子养成自己按时作息的习惯,睡觉前让孩子收拾好第二天要穿的衣服和鞋袜,放在固定的位置。有好的睡眠才有旺盛的精力,上课才不会打哈欠。
二、让孩子有自己的主见
这就要求家长不要过多要求和强迫孩子,不要硬逼着孩子一定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某件事,一味地干涉和责怪,这些都是对孩子秩序感和界限感的破坏,让孩子没有了自我,不知这些都是为谁在做?
反正书包有爸爸妈妈帮忙整理、作业有爸爸妈妈帮忙记录、做作业有爸爸妈妈检查,孩子完全处于依赖的状态。到课堂上,老师不可能围着你一个人,没人提醒和时时监督下,孩子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
三、容许孩子犯错并让孩子承担相应的后果:
如果孩子自己没整理书包,把书落在家里了,让孩子自己去跟老师解释,老师如果罚,就让孩子去承担;如果晚上不睡觉,早上不起床,家长提醒了几遍,孩子还是不起,那就什么时候起来什么时候打车去,不过这个打车钱就要孩子自己掏,没钱可以借,至于怎么还,那就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还。迟到了,老师可能会说,那就让孩子自己解释,家长不要替孩子解释。
规则和秩序就是这样一点点建立起来的。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校有校规,社会有法则。一个没有秩序感的孩子没有自己的内在程式,做任何事没有条理性,分不清轻重缓急,更谈不上自律了。
没有秩序感的孩子同时也是一个没有界限感的孩子,没有界限感和有界限感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呢?
没有界限感的孩子,上课不但自己玩还会要求或者强迫别人跟自己玩,他们不懂,这已经介入了别人的地盘了。
没有界限感的孩子,喜欢动别人的东西,对什么都好奇,好像你的就是我的。
没有界限感的孩子,无论是课堂还是游戏规则,他们都不会遵守,因为他们无视规则。
没有界限感的孩子主要是在家长包办、呵斥、强迫、命令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有界限感的孩子:他们不但守护着自己的界限也不轻易闯入别人的界限,当别人帮忙后会客气地说:“谢谢!”
他们会看护好自己的东西,不会轻易拿别人的东西,因为他们觉得那是别人的,与自己无关。
他们会认真做好自己的事情,不会轻易去打扰别人。
界限感强的孩子都是从小被尊重,有话语权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
从现在开始,从一年级开始,让孩子学会做他们自己吧,因为他们的人生航船从现在开始就真正开始启航了,既然无法陪伴他们一生,那就把规则教给他们吧。让孩子多一份自信多一份从容,少一份自卑少一份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