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人群中的“安全感”
一度时间,我喜欢藏在人群里,多安全啊。
英语课上不用担心被叫起来,万一一不小心,课文没背好,发音发不准,岂不丢脸丢大发了?
于是,很长的时间里,在安全的笼子里做了一个有“安全感”的人,当然也因此也不可避免的成了“哑巴英语”中的一员。
写东西,多费脑啊。找个套路,套着写,岂不快多了。找到了一个模板,歘歘歘!还真是挺快,每天如此,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写不出来作文了。
可是作文质量如何呢?套话,套路,太平淡,总是没有经过细致构思的文章来得可读性强。
于是,只能看着人家妙笔生花,写出一篇篇上佳好文,而自己只能啃着笔头,写那一笔笔流水账了。
开会,还要积极发言;评语,要从年轻老师开始说。那我赶紧的,一会儿好说的被别人说了,我还咋想啊。
于是,看似积极参与了,可是回答出来的答案成了一句套话,总是让人感觉没用心。听听,别人思考都透彻。
……
02.不做“无脸人”
藏在“安全”的盔甲里,你只能“安全”到泯然众人,再也没有自己的“脸孔”,再也没有自己的大脑。
不想做个无脸人,那就请跳出那个让你无法做真正的自己的“安全坑”;请赶紧洗去那贴在“脸上”渗入大脑的“安全液”。
你还得这么做:
大胆思考,不怕出错,大胆说出。
担心出错的心理,往往容易把我们挡在“成长之门”的外面。很多好的想法因为我们不敢说,错过了见“天日”的机会。
说出来,通过别人的反馈,你会知道原来这么自己的思考在别人看来非常独到。
即便有不足,也会知道接下来怎么去改进、完善。
曾经的套路,甩一边去,我们这样做:
怎样要做到不套路,回答有见地?立足自己的经验去表达,生涩的内容也会变得生动形象。
在大三心理学的一门课上,老师讲得唾液横飞,下面同学一个个低头,要么看着手机,要么在纸上飞快写着什么。
而我突然觉得这门课的趣味,看着那些概念觉得好拗口,读了几遍才意会。可说起来费力,怎么说能简单易懂呢。于是,拎出概念中的关键词写在纸上,然后考虑关键词之间的关联跟生活中哪些事物有相似或相通之处。这样想着思路就清晰多了。
突然老师一个问题抛出来,看着大家都没有举手,我觉得这样冷场太尴尬,于是赶紧举手,有了前面有意识的去理解消化,我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去类比说明自己的理解。
回答得到了老师的肯定,这也让我对这门课更加喜欢,此后课堂上我总是很积极地去思考。
我也越来越喜欢思考,并尝试用更多的方式把抽象难解的事解析得简单起来。
这个过程中,我又发现:自己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套路——太拘泥自己的经验。
咱继续闯关,那就跳出常规思维,找出新角度,继续攻坚。
用自己的喉咙发声,用自己的大脑思考。
即便身在人群中,我也不再是一个“无脸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