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在做运营,运营自己的人生。
我喜欢英语里对运营的一个说法,run a business. 运营是跟时间、金钱、市场、人心赛跑的一件事情,run赋予了运营更多的灵动。
人生也一样,生命在于运动。从这个程度上说,run a business等同于run a whole life.
谨在此记录下生活中关于运营的点滴思考,以期汇聚成实践中的质变。
2017.7.29
判断一场线下活动品质优劣,我有一项偏见:但凡标明13:00开始的活动,流程上写着13:00-13:30签到,先减50分。
固然城市越来越大,活动地点不可能照顾到所有参与者。固然每个人都看起来很忙,以及拥有千百种迟到的理由。
但主办方默认活动延期半小时开始,更有甚者以到场人数多寡为正式开始的标准,这股风气不知从何时而起,我打心里鄙视之。
拥有如此气质的主办方想必离举办高质量活动还有相当距离。
周六下午,我就遭遇了这样的主办方,好在4小时活动结束后,我头一回被自己的偏见打了脸,迟到也有好活动。
活动介绍在此,不表==》7月29日 | 极光开发者沙龙(上海站)第三期
以下仅作内容总结及思考分享,绝无广告嫌疑(因为没给广告费啊,给了我得重新写一遍)
低头做产品,闭眼做运营。不可取,咋办?
这次活动最佳之处在于吸收到了新的技术手段对运营效率的改变,内心不止一次os道:卧槽,原来还有这种操作,昨天我和老板争执不下的问题在他们看来根本不是问题嘛。
1.打通APP数据分析的“任督二脉” by热云数据
数据服务领域也有生态链,有卖你流量的而后有监测卖你的流量是否真实的
2.数据运营-如何真正提升用户价值 by同道
以往靠经验靠吵架都未必能绕开的弯路,现在用技术和数据来说话
3.数据驱动效率类产品增长 by触宝电话
要花钱的增长我做不来,也没钱做,其实特定类型的产品增长“有迹可循”
1.一个app用户的前世和今生
先来一波黑科技,在流量获取成本如此高的今天,如果能对每一位新增用户有所了解,而不仅限于一个注册ID,其价值相当于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了GPS导航的飞跃。
运营最大的担忧在于“自以为”,数据可以精准告知运营定义的用户画像和实际用户画像之间的差异,以及对用户进行标签分类,对后续的留存以及精细化运营都在操作层面上给出了巨大的想象空间。
再来一波,正是由于流量红利消失,app营销推广,哪个渠道入口效率最高呢?
做数据的公司继续用数据说话
以上数据大部分符合我们对于情况的定性判断,不过有定量数据作为背书,更理直气壮——你看事实跟我推测得一样嘛。
虽说渠道投放是大规模拉新不得不走的道路,但渠道的孰优孰劣、效果如何,始终是困扰运营的问题,不单单围困我这样的小白。
有三点方法论是人人都能想到的:
1.监测渠道推广的效果
2.识别推广中的作弊流量
3.持续发现优质推广渠道
BUT,如何去做?尤其是第二天,业界深恶痛绝但好像也拿它没办法。
热云数据用一个实例来说明问题。
说到底,排除虚假流量,流量到底有没有用,关键在于是否找对了与你的目标用户有直接接触的渠道。
比如拉拉公园(lesbian产品)的渠道用户留存率一度仅为25%,对landing page、产品功能等进行优化后数据仍没有得到改善。
TrackingIO(热云的产品)通过对渠道的监测发现其中2个渠道来的用户留存率远远低于平均水平,说明该渠道来的用户并不是该异常垂直产品的目标用户群。后续仅仅对渠道的权重进行调整,留存率立即从25%上升到了32%。
在增长黑客领域,数据助力APP病毒式增长或者挽回流失用户是基本手段,黑客黑客没点分析和技术手段怎么好意思呢?
比如让用户互赠礼物的线上活动,非常常见的手段,做得好做得妙的,能够通过数据判断哪些用户更乐意分享(据说只占10%),而后针对这10%的用户采取运营手段(激励or分享无上限等)。如此运作,效果成倍提升。
这个例子,来源于Zynga社交游戏公司。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热云数据分享ppt)
2.极光的活动设计严密,邀请的嘉宾和出场顺序是一条产业链。
渠道数据分析的问题解决了,来看看数据化营销的服务。我理解的同道,用今日头条的模式来管理你的用户运营。
在每天都可能颠覆昨天的业界,用户运营也处于迭代中
如今技术壁垒打破,产品同质化竞争激烈,都说到了拼运营的年代。从图中不免惊叹,原来已然进化到独立个体的个性化运营战场。
智能化营销解决方案,通过数据分析全方位获取用户的实时动态,从而在不同的用户生命周期实现个性化运营策略。
用户的实时动态包括但不限于:地理位置、使用时间、行为动态、个人偏好、使用设备等。
用户运营最直白的说法,不管你用哪种与用户互动的方式,引导用户往你想要的方向转化。
我说同道是一个用今日头条的方式来做用户运营的后台,把与用户沟通的内容看做头条“喂”给你的信息即可。
我们常会就一项活动通知究竟是系统消息or电子邮件推送争论不休,当然可以用A/B测试来解决,不过测试也并非是完美解决方案:1.可能来不及测试贻误战机 2.测试中存在干扰因素不一定准确 3.测试也是有成本的,且多种途径多维度因素不可能在同一次测试里完成控制变量
因此,你一定能明白当我听到以下解决方案时,心里那一句:科技让生活更美好。
接下去就是各种应用场景和案例分享了,一般都能联想到,简略带过。
针对性营销活动,比如电商促销活动,通过个性化的推送,打开率提升310%,活动参与率提升168%
自动化营销,比如防止高价值客户流失。根据自定义,每当VIP用户连续5天以上未回访,触发一系列操作。最终用户回访率提升217%
引导用户旅程的营销,新用户注册后即触发一系列推送操作,实现其向高价值用户不断进阶。
这也是相较于传统商业运营,我更热爱互联网的原因:通过技术手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高效精确掌握每一个个体的不同需求、消费习惯等。不仅移动互联网产品要好好利用数据驱动的力量,传统行业对类似工具的应用也是向互联网+靠拢的一部分吧。
(以上图片均来源于同道分享ppt)
3.流量渠道都是砸钱手段,产品初始阶段,不花钱才是增长正途。
不花钱不在于成本控制,而是这年头花钱买来的流量大多不是产品初期急需的忠实用户。
触宝电话的资深产品经理无疑成为全场最受欢迎的分享嘉宾,一半因着他接地气的干货内容,另一半因着触宝如此壮大,不急着向在座兜售什么。
倒是提问环节有个妹子提起自己还没正式进入互联网运营的岗位,引发嘉宾回答后加了一句:触宝正在高速发展阶段,有想来试试的产品or运营欢迎加我微信详聊。好吧,兜售雇主品牌也是一个好方式。
增长指标到底是什么?
不应该等于简单的拉新数字,增长着力于用户对于产品核心功能的习惯养成。
请忽略我的手抖。都说互联网公司KPI不好定,也没有前车之鉴,通常搞得人仰马翻(一部分是年轻人性格使然)
看看人家大厂的指标,有理有据没毛病。不分行业,运营始终是抓关键点,目标定错了,从一开始便注定要走弯路。
接下来触宝带来了本场的高潮,以他多年经验,特定类型的产品增长是有基本规律可寻的。噔噔灯等……
社交型和内容型,几乎涵盖了市场上大部分产品,除非你的业务模式特比小众(比如提问环节有人问的基于三甲医院数据拓展出的产品)
社交型增长模型三板斧:种子获取、网状激活、双向留存
触宝电话当年获取种子用户时,目标人群要明确呀,地推团队就到电影院等门口逮小情侣试用啊。
后来发现转化率不高,再一分析,天天粘一块的小情侣哪有大量通话需求。高校倒是一块沃土,不仅有异地恋的,也有和父母家人通话的需求。
在双向留存方面,重要的是产品与竞品相比有差异化体验或者特殊的激励手段。
内容型增长模型:获取、激活、传播
激活阶段,降低门槛尽快让用户用上核心功能的案例,比如snapchat和美颜相机,打开产品不给你过多考虑时间,直接前置摄像头看到的是你自己。都到这份上了,你,不体验一下产品吗?
到这里,细心的你一定发现了,两种不同类型产品在增长的过程中关注的数据截然不同。
我又要类比非互联网产品下的大运营,相当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挖掘问题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第一步也是最难的一步。只是互联网有更全面的数据供你参考,而不是单凭个人在某一领域丰富经验来判断。
不过数据是为人服务的,最终分析判断下结论的还是运营者本身。
最后,用全场我最喜欢的一句话压轴,再恰当不过。
时隔许久,遇到一场没有虚掷光阴的线下活动,有两种可能,恭喜你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恭喜你遇到了好的主办方。
线下活动再好,跟形式繁多的线上课程讲座一样,别妄想通过碎片化的学习能改变人生,它们起到师傅领进门的作用,已是幸运。
修行靠自身,路途漫漫,好在我也不焦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