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翻看过《渴望生活》的pdf版本,历史小说过于琐碎的细节描写,让我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翻过几页就停下了。
今年的传记系列,又有机会接触这本书,换了一种形式,用听的方式“读”书,既能略过大段的细节描写,又能了解主人公的生平经历。
看此书之前,我只知道梵高是非常有名的画家,代表作是割耳朵的自画像和向日葵,其他一概不知。对于艺术,通过《艺术的故事》,蒋勋的美学系列,大概知道艺术家的作品,是艺术家生活经历和思想的抽象体现。欣赏一个艺术作品前提,是了解作家的生平和思想,观者能被艺术家的作品感染,说明观者和艺术家有相同的经历或感悟,由此产生共鸣。
了解艺术欣赏的本质后,站到一幅名画前,再也不会不懂装懂,也不会处心积虑发掘名画的优点。一幅好的作品,永远只能打动一小部分人,其他人都是牵强附会,因为有名而赞赏。例如,梵高最有名气的画是自画像和向日葵,不一定能打动很多人,然而他另外一幅名气稍逊的画《吃土豆的人》,相信多少都会引起人们的共鸣,特别是有农村生活经历和经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人们。
人人都会羡慕梵高的名气,但是没几个人愿意过梵高一样的生活。俗话说,一命二远三风水四积德五读书,梵高的命不错,出生在荷兰有名的画商梵高家族,借助亲友的力量,混入中上阶层完全没有问题,最好的例子就是梵高的亲弟弟提奥。然而,梵高的性格让他吃尽苦头,和画廊的人合不来,喜欢的姑娘又看不上他,一气之下,到乡下做基督传教士。
梵高的爸爸是牧师,子承父业,也是不错的选择。然而,梵高做传教士太用心,看到比利时博里纳日旷工的悲惨命运,对传教士甚至上帝的本质产生怀疑,由此告别传教士和基督教,并从兼职画家变成专职画家。
作为28岁的大龄男青年,开始专职画家的生涯,亲戚朋友都认为他疯了。事实证明,他的这个选择,开启了他走向精神异常的道路。抛弃了上帝的代价,就是丢掉传教士的工作,失去独立生活的能力,梵高从此过上食不果腹的生活,梵高经常发出感叹:“我喜欢画画,但前提是要吃饱肚子啊”。
这段经历,让我想起很多对于伟人和名人的描述,总是给人一种超脱于生活的假象,似乎他们不需要吃饱肚子,没有生活烦恼,没有七情六欲,一心想做崇高的事情,然而,看过的数本传记告诉我,某种机缘巧合,生活得以保证后,他们才能做不同于普通人的事情。不难想象,还有很多拥有同样崇高理想的人,因为生活没有着落,要不放弃理想,要不在追求理想的过程,被生活压断脊梁而结束生命。
黑客如何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法是一个几乎所有创作者都知道的方法:找一份养家糊口的“白天工作”(day job)
——《黑客和画家》
我们熟知的名人,一定想方设法解决了生存问题。梵高是怎么解决的呢?他半路出家学画,作品肯定卖不出去,生前都无法靠卖画养活自己。这时,成就梵高的人出现了,就是他的弟弟提奥。他的弟弟曾经谦虚的对梵高说,他一半的生活替梵高而活(生计),而梵高一半的生活替提奥而活(绘画)。提奥每个月把工作收入的一半寄给梵高维持生活,直到梵高自杀,半年过后,弟弟提奥也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