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因为读书有感而笔记,因为分享也是学习而传播——利己、利他而利众,以小我的自律而唤起大我的自省,就是一种独有的幸福。
正文
为人子女,在成长过程中会有各种困惑。
比如:拥有相同父母的兄弟姐妹,为什么性格会不一样?为什么父母对老大要求会更严格,期望会更高?为什么自己选择的婚恋对象竟然和父母一方高度相似等等。
面对这些层出不穷的问题,我们其实也不知道怎么一回事,我们可能会摸索着处理,可能会听从过来人的建议,甚至会盲目照搬身边人的做法——那正确的解决方法是什么呢?
奥利弗·詹姆斯【英】在《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书中在讲解童年经历、原生家庭培养对人一生的影响时,把人生的前6年拆解成三部分,列举了丰富多元的例子,边写故事边帮助我们揭开记忆深处的秘密。
本文将从大多数人的个体差异,取决于成长环境,从三个方面认真审视自己,弄清过去经历如何影响孩子成长和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这三部内容出发,和大家分享一下如何从父母手中拿回人生的主导权,成为自己人生剧本的描述者。
【一】大多数人的个体差异,取决于成长环境
不同的人在心理层面,有不同的差异,这并非是遗传造成的;绝大多数人的心理差异很大程度是后天的成长环境造成的;只有部分极端或少见的精神疾病受遗传影响,而它们很大程度上也是由成长环境造成的。
一般来说,父母的抚育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0到6岁的孩子来说(这是因为抚养的方式会影响到孩子的“脑电化学模式”)。
“脑电化学模式”:它指的是每个孩子大脑中存在的脑电活动和化学物质的相互作用,是思想和感情的基础。
脑电化学模式会影响到孩子以后的交友、择偶和择业。
有相关研究表明:孩子在每次做出选择时,都会受脑电化学模式的影响。
假如一个孩子在童年期经常受到父母虐待,他的脑电化学模式会随时准备好“战斗或逃跑”,导致在他长大后对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也会反应过度,容易紧张或焦虑(虽然孩子后面的经历可以改变早期经验对他的不良影响,但这只有在后来经历了重大变化才有可能)。
例如:接受心理治疗会使孩子变得更好。
友情提示:如果童年时期惨遭虐待,后面也没有接受心理治疗的话,那么孩子的情况就会变得更糟。
【二】从三个方面认真审视自己,弄清过去经历如何影响孩子成长
即使两个人都患有抑郁症,同样有依赖型人格,对引发这些心理疾病和心理差异的原因也各不相同——它们和家庭角色、良心、依恋模式和自体感有关。
我们从这三个方面来认真审视自己,弄清过去的经历如何影响孩子成长。
第一、家庭角色方面当孩子在家庭担任的角色不同时,他的性格也会发生变化;
比如:孩子在家里的排行也影响他们在家庭中的角色——老大一般责任心更强;后出生的孩子则同理心更好,处事灵活,和人相处更合群。
又如:孩子的性别也影响他们的家庭角色——通常情况下,父母会认为男孩应该勇敢、坚强,而女孩子则应该听话、懂事、文静。
再如:除了孩子自身的家庭角色之外,父母的家庭角色也会影响孩子——不同孩子的出生,父母也相应处于人生不同的阶段,父母的情绪、婚姻关系都会有所变化,因此也会对孩子的成长造成不同的影响。
第二、良心方面教养方式是影响孩子良心的重要因素;
如果父母以理性方式来管教孩子,关注孩子需求的同时,又培养孩子的个性和自信——这样孩子也能够规范自己的行为(既顾及他人的需要,也顾及自我满足),就会形成善良的品格。
而如果父母不仅喜欢把自己的愿望投射到孩子身上,还喜欢把自己不能忍受的、不愉快的感受投射到孩子身上——那么孩子就容易形成“惩罚性良心”。
“惩罚性良心”:它指的是孩子自我个性会被压制、害怕权威、爱挑剔、过于注重清洁和整齐、很难理清思路,有强迫症倾向。
如果父母管教孩子时爱对孩子发牢骚、嘲笑戏弄、反对、大吼、羞辱等——孩子会不认同父母,然后孩子易形成脆弱性良心,他们会乐于随机滥交并开始不稳定的关系。
第三、依恋模式有四种。
一是回避型;
回避型的孩子:会不愿意和别人有密切交往——这样的孩子习惯自给自足,因为他会认为他人都是有敌意的,并会拒绝别人友善的帮助。
二是缠人型;
缠人型的孩子:总是想和别人在情感上亲密无间——面对缺乏亲密的情感关系,孩子会感到不自在和孤独。
三是混乱型;
混乱型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是缠人型依恋者,虽然渴望在情感上得到回应,但是又像回避型依恋者,不敢去信任或依赖他人。
四是安全型。
安全型的孩子:可以轻易地在情感上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放下防备舒适自在地依靠他人或被他人依靠。
【三】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
一个人的出生,我们是无法选择的。
如果我们不幸要在非正常的家庭环境中成长,我们就更需要主动努力去尝试摆脱这种不良影响,让自己成为人生的主宰者。
想要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入手。
第一,在个人方面,我们可以培养自己内省的能力;
要获得内省,我们可以对亲近的人进行自我暴露——在和亲近的人倾诉自己的苦恼后,我们可能会有一些顿悟,明白自己不快乐的言行可能和自己的信念有关等等。
第二,在社会方面,政府和国家需要想到,一个国家的国民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关键在于早期抚养。
父母抚育我们,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属的社会影响,尤其早期抚养。
所以,各国政府要认真考虑以下四个建议:
一是只有物质富裕是不够的;
国民对自己生活满意度、精神是否健全,和是否富有关系不大。
政府应在提高早期抚育质量上下功夫。
比如:给在家里照顾婴幼儿的父母提供带薪假期等。
二是要对国民心理健康进行审视;
每两年进行一次全国性抽样调查,以此来衡量政府政策对国民心理健康的影响。
三是要对青少年国民的情绪进行审视;
比如:让学校对年满16岁的青少年普及一些认知分析疗法。
认知分析疗法可以让青少年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帮助每个青少年评估家庭对他们的影响。
四是开展关于早期经验对成人心理影响的研究。
比如:政府开展一项大型追踪研究,选取有代表性的样本,了解早期经验对成人心理特征的影响等。
结语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各种精彩的版本,人生也一样;或许你生在大富大贵之家,一辈子衣食无忧;又或你长在贫寒人家,劳心劳力尚只能艰难度日——大多数人的个体差异,其实取决于成长环境;遗传的影响并非是主要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想认真审视自己,弄清过去经历如何影响孩子成长;在现实生活中,家庭角色、良心、依恋模式这三个角度,每个方面都与特定的年龄阶段和养育方式有关系。
想要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最重要的两端是个人内省与国家政府干预——希望我们都能运用书中学到的知识,为摆脱不正常原生家庭影响答疑解惑,并能有效避免把自己的问题传给我们的孩子。
《原生家庭生存指南::如何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是一本讲述成长环境对人们产生影响的书;它通过剖析孩子从出生到6岁之间的成长规律,引导我们正确审视自己,从而帮助自己摆脱非正常家庭环境的影响,并避免把自己的问题传给孩子。
人生的无奈不在于没有选择的余地,而恰恰是因为需要作出太多的抉择——从出生到死亡,现在的你可能处于人生的某一阶段,你对这个社会、家庭几个人现状有各式各样的认知与情绪;时间永远正向,人也应该顺势而为,多去想想美好的事物如何发生,将所有的不美好统统尘封,向阳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