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凭空提出高阶问题,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西方的课程教学中会融入三种思维模式,鼓励学生练习三种高阶问题:
第一种提问:“为什么?”“怎么做?”
这是一种“聚合性思维”的提问模式,也就是围绕两个关联“为什么”“怎么做”来引导孩子问自己、问别人,或去资料阅读中找答案。比如:
$ 为什么雨、冰、雾都是水?
$ 为什么它们具有不同的存在形态?
$ 它们是怎么互相转化的?
这样的提问,可以引导孩子从多种形态里找出事物的某种内在规律和联系,线后聚合成一个标准答案。而这样的练习,其实就是在培养孩子从不同的线索和方向聚合,然后找出一个自己觉得满意的答案。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种提问模式:“如果······那么···...”
这是从发散性思维模式(divergent thinking)出发的一种假设性问题,就是平时我们经常讲的“如果这样,又会怎么样”。这与刚才提到的聚合性思维正好相反,是从一个原点出发,开放式地去畅想答案,然后让孩子把自己的假设说出来。
让我们继续探讨前面关于水怎么变成水蒸气的问题,孩子可以换个方向提问:“如果妈妈给我倒的热水会冒水蒸气,那么我猜太阳也可以把海水晒热,然后海水也会冒水蒸气,对吗?”你看,从一个水蒸气的原点,孩子把学习到的一个知识(水遇热蒸发)扩展到了另一个问题(大海里的水是如何遇热蒸发,产生循环的)。这就是在引导孩子练习发散性思维,通过想象力和创造力来提问,帮助孩子找到更灵活、更具有开创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死记书本上的知识。
第三种提问模式:“你怎么想?”
这是一种带有判断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提问方式,也是我们当前教育中最缺乏的一个环节,那就是“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对这个问题还有什么补充意见”。如果孩子经常提问自己和他人,那就是在用批判性思维来考虑问题,同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习中,这样的思维模式和提问能力可以帮助他们找到自己的想法,写出自己的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