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之前,“刷题”可以说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了,如数理化之类的科目,刷过的题成千上万;即使是文科,也不可避免会有刷题的时候。但是到了大学之后,“刷题”一词仿佛已经淡出了我们的学习生活。即使是高等数学与大学物理这样的科目,大部分也只是停留在完成课后的作业,不太会去接触课外资料,更别说刷题了。话虽如此,但是也有很多这么做的大学生,他们也能做到每门课都有一个相对优异的成绩。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自己所学的深度有一个了解。
1.如何判断自己学得是否深入?(作答要求:从哪些方面判断,并分别展开。)
首先是记忆方面。这也是最基本的。你只有记忆了,才能从所谓的“前结构”过渡到“单点结构”。这是最基本的量变过程,也是几乎每个人都能轻易做到的。
其次是理解与思考方面。理解是比记忆更进一步的体现。它包括解释事实的真正含义,也包括你明白所学知识对个人的意义。当一个人处于理解阶段,前面提到的基础概念在他眼里就不是死的,而是活的。这也是最具价值的一方面,更是拉开差距的方面。其中,你的学习会从单点结构到达多点结构,这亦是一个量变;而当你理解的东西足够多时,通过思考,自然而然地进阶到了“关联结构”,而这一过程则是一个质变过程。
然后是应用方面,应用指的是,能够让自己对概念的理解落地。比如,在建筑领域,人们在盖楼时,很难100%实现最初的设计图纸,总会这里多一点,那里少一点。也就是说,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难以做到知行合一。而应用能力越强的人,在实践中越能无限趋近于自己的设计。而且,越是有大量实践经验的人,越是能够找到理论和实践之间的差距。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大多数公司在招聘时,都会看招聘者是否有实际做项目的经验。因为实践过才对知识和概念有更深刻的感知。对于大学生而言,譬如完成课后作业,检验当日所学,这些题目大多为课上讲过的内容,只要认真听讲便能轻松完成;又譬如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甚至是与国家前瞻相关的新型科技。而这便是更深一层的“抽象拓展”,也是一个质变,从理论走向了实践。
2.检验学习深度的具体化操作有哪些?(作答要求:具体讲述配合原则。)
首先是要常常回看课本教材,这也是原则之一。当自我认为都能看懂时,便已合格。尤其是理科书上的各种例题,它们万变不离其宗,若它们无论如何变换形式,你都能看破,那也是学得相当深入了。
其次是多向自己提问。在学习的过程中多想想“为什么”,想不通的可自行搜集资料或是多问老师。当你在看每一章节的内容时,能够回答大多数自己的提问,便称得上是深入,但深入到哪一阶段,可根据自己答案的准确性来判断。
3.原则总结。
①做到记忆、理解与思考,多回看课本内容,尤其是例题,务必看懂。
②多想想“为什么”,多对自己提问,有问题就尽快解决。
③及时完成课后作业,运用自己所学知识。又或是注意生活点滴,运用所学内容来加深理解。
本文是【大学生学习思维与元认知】课程作业,作业类型是“注意力监控报告”,指导教师为张淑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