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看过这样一本书,觉得他很好,却又说不出为什么?在阅读完之后,你是否还有一种向别人推荐的冲动,却找不出说服别人的理由。
1
我们都生活在这样喧嚣的世界中,我们每天都会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我们无时不刻地编织着属于自己的关系网。无论有意或者无意,我们都在这样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属于这里,我们从来不应该想过,也许某一天,我们也会被全世界所抛弃,尽管你本应该置身事中。
如果没有看过这本《局外人》,我可能还没有意识到,随时随地,你我他都有可能成为书中的那个主人公。经历了一场稀里糊涂的杀人案,被稀里糊涂地判处了死刑。
默尔索,一个让我们觉得很丧的一个人,他给我们最深的一个感觉就是那种超凡脱俗的“无所谓”。
他搞不清自己母亲去世的时间:“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在昨天,我搞不清”;他不在乎自己的工作调动:“不过对我来说,实在是可有可无”;他也无所谓自己是否要去结婚:“我说结不结婚都行,如果她要,我们就结”。
默尔索的无所谓其实并非是我们常说的冷漠,他甚至还宽以待人,愿意为自己的邻居打抱不平。他的无所谓,只是一种对生活现状的无所谓,他不愿改变这种一成不变的幸福。
我已经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再产生兴趣。这就是书中的默尔索,也许就是我们自己。
2
他的命案是糊里糊涂犯下的,应该可以从轻量刑,对此无论是谁都是一清二楚的。他自己在刚进司法程序之初就认为“我的案子很简单”。可是随着法律机器的运转,他被宣布为“预谋杀人”、“丝毫没有一点人性”以致“其空洞的心即将成为毁灭我们社会的深渊”的“罪不可赦”者。
在整个司法审核过程中,调查一开始就不是注意命案本身的事实过程,而是专门针对他本人。在司法部门来看,他杀人的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杀人前做了什么?他在母亲葬礼时的冷漠,在母亲去世后的种种漫不经心的行为却成了他“罪不可赦”的借口。
他之所以被判处死刑,并不是因为他在一个燥热的下午,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失手杀了一个阿拉伯人,而是因为他对于母亲离世所表现出的态度与主流价值观是那么格格不入。他对于这个社会来说,就是一个异类,而这个社会却偏偏容不下异类。
我不是在这里的人,也不是别处的。世界只是一个陌生的景物,我的精神在此无依无靠,一切与己无关。
3
诺贝尔文学奖最年轻的获得者阿尔贝·加缪这本《局外人》就是向我们呈现出现实的荒谬。在喧嚣的世界中,我们按照世界固有的法规生活着,如果有人公然违背这个让人习以为常的秩序,他就会成为人们心目中的那个“局外人”。
所有的一切都是在没有我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的。我的命运由他们决定,而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当你成了人们心中的那个局外人之后,你命运在别人看来就不那么重要了。一切都在别人的控制之中,一切都被别人所掌控,而你却只有置身事外。
你是否曾经思考过,为什么在加缪去世五十多年后,这部《局外人》还会被现在的很多人奉为经典。或许真正的经典不在乎于它里面内在的文艺思想价值,而是在于它对整个社会,整个文化造成的巨大影响。在我看来,《局外人》这部作品至今仍然有着很强的现实价值。
加缪笔下的默尔索有可能就是我们自己。
4
加缪笔下的世界是荒诞的,可是现实有时候就是那么荒诞。我们按照习以为常的社会准则生活着,却不知道这样的生活是不是自己真正想要,我一旦想要有所偏离轨道,可能真的就像默尔索一般驶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我们也许不会像默尔索那般“无所谓”,但我们也会在听某人说话听烦了,想要摆脱他时,就装出欣然同意的样子;我们也许不会像默尔索那般对社会表现出种种冷漠和不理解,但是我们依旧也会对不感兴趣的东西不再表示兴趣;我们也许不会像默尔索那样时时表现出真实的想法,但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人生在世,永远不该演戏作假。
我们现在生活的社会有着这样那样的道德准则,那些规则的守护者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像审视病人一般看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他们给每一个不符合他们道德标准的人贴上冷漠、自私乃至病态的标签。让他们如此肆意妄为的原因只在于,这一切是否符合他们自身的道德标准,你的感受如何与他们无关。
那些道学家、那些键盘侠编织的社会,构成了这个世界的荒诞。尽管加缪去世多年,但是他的思想却依旧在这个现实社会中熠熠生辉。在这个世界里,你我都有可能只是一个局外人,对于这个社会,我们都是陌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