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农村长大的孩子,小时候,幸福感来自于1毛钱一根的冰棍,5分钱一包的“唐僧肉”,还有放牛的时候,牛吃饱了,我们也撒野完了;过节的时候,爸爸偷偷买的苹果、梨、月饼,过年的时候,油炸的馓子、油条,当然还有那咸香的腊肉……。小时候,物资匮乏,我们的幸福感就是拥有的食物、新衣裳,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满满的幸福。可是,越长大,越发现能让嘴角扬起微笑的回忆越少,并不是因为幸福感真的少了,而是,我们长大了,学会了比较,误把优越感当做幸福感。我们没有自己和自己比,而是自己和周边的人比,越比,优越感越少,幸福感也随之降低。
如果我们把小时候拥有物质的幸福感用于现在,我们是无比幸福的。猪牛羊肉随便吃,吃腻了改吃蝎子、知了、蛆;水果热带的,国外的吃厌了改吃野地里长的仙女果(我们小时候俗称“天灯泡”);衣服不看布料和材质,只看品牌和价格……。当这些衣食住行都满足后,周边的人都开始买房了,谁还住老家盖的房啊,至少要在县城买套房啊,但有人在省会买啊,还有人在一线城市买呢。大部分人都买车了,本来拥有一辆简单代步车也挺好,可有人有奔弛、宝马,还有人有百万豪车,而且不止一辆。本来我们穿着干净、得体,但周边人都穿古奇、背LV了……。在与周边人的比较中,我们渐渐的丧失了幸福感,似乎只有比别人优越,我们才能感受幸福。
在我没换工作时,我并没有觉得。我的工作就是服务那些有车有房的人,及他们的车和房。二十几岁时,我也通过了自己的努力买了房和车。虽然房是郊区房,车是代步车,但至少和服务的车主差距不是特别大。当我换了工作之后,发现服务的客户群是真的“有钱人”,感觉立刻拉开了贫富差距,看了一遍朋友圈,就相当于环游世界一圈,他们孩子的教育也是国际化的,家庭保姆的费用,就够我们全家人的一年生活费了……。种种让我觉得不淡定,甚至让我的心态有所不端,他们为什么那么有钱?他们都是干什么的?他们出入湖景房,豪车几辆,名牌傍身,随时可以周游世界,他们一定很幸福吧!他们的孩子一定比我们的孩子更幸福吧!后来渐渐的发现,孩子的幸福依然来自父母的陪伴,和他们吃什么、玩什么、用什么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很大。富人家的孩子,用的可能都是奢侈品、大牌,吃的可能也是国外进口的,但在孩子眼里,衣服就是衣服,玩具就是玩具,是我们大人强加给自己的以为这样孩子就会更幸福。父母给孩子的爱,不管是富人还是穷人,爱都是一样多,所以,孩子的幸福感依然来源于家庭和父母的爱。
而我们大人的幸福感,却来自与别人的比较。如果周边的人都不如你,你就觉得幸福十足,如果周边所有人都比你好,你就觉得失魂落魄。貌似失去了优越感就失去了幸福感,而忘记曾经的自己是什么样子。尽量和曾经的自己比,不要和周边的人比较,每个人的基础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幸福感最终来自于我们的认知,只有认清这一点,我们就会觉得越来越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