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说出“人生一等一的大事应该是当圣贤”这番话之后,父亲不禁失笑,对儿子打趣到:“你想做圣贤吗?”
明宪宗成化二十年,母亲去世,享年死十九岁,王守仁十三岁。两年之后,王守仁十五岁。因为王守仁早在十一岁的时候便“豪迈不羁”,到了十五岁正好是青春期的时候只能是变本加厉。最吸引王守仁的就莫过于战争杀伐。十五岁的王守仁便独自游居庸关外、亲自查访各部“蛮夷”与大明帝国的边防守备情况,甚至“逐胡儿骑射,胡人不敢犯。”
在敬佩王守仁的勇敢与武功之余,必须先明白一个问题:古代的习武其实就是射箭与在马背上射箭。那些被今天传为源远流长、神乎其技的武功,其实都是在清朝出现的。孔子时代的教育,教“六艺”,即射、御、礼、乐、书、数。其中射箭也在考试范围。
京畿有石英、王勇作乱,秦中有石和尚、刘千斤作乱,十五岁的王守仁屡次想要向朝廷上书,进陈平盗方略,却被父亲呵斥。为什么全无功名的王守仁仅凭一封信就像表达给皇上听?这是因为明太祖有规定,无论百官也好,百姓也罢,都可以上书言事。虽然到了成化、弘治年间,早已堂陛深严,旧制度只剩下了名义上的。可王守仁信之以真,更何况王守仁当时只有十五岁,更不知道人心的险恶。
成化二十三年八月,宪宗皇帝驾崩,十八岁的皇太子朱佑樘继位,为明孝宗,翌年改元弘治元年,是为弘治元年。
孝宗皇帝时期迎来了一段风调雨顺的一段日子,被现在的我们称之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一段时期。这倒并不是孝宗有多么的开明,反而孝宗还怠政。熟悉经济规律的人都知道,政府越少管事,经济就越是快速增长,这倒不是因为政府管的好,是因为中政府管的少。但老百姓不懂这些,只得感谢皇恩浩荡。
总的来说,换了皇帝总归是万象更新的一种局面。王守仁十七岁了,千里赴越准备迎妻生子过自己的日子了,而未婚妻是时任江西布政使司参议的诸养和的女儿。弘治二年,诸养和调职外任,做了江西布政司参议,从南昌寄来书信,召王守仁前去完婚。
古代人对礼非常重视,具体的可以参考我的文章《儒家的核心思想》,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有一套规范他们行为的礼。婚礼也有一套标准的程序,统称“六礼”,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迎亲。
但是,在迎亲之后的极为重要的“合卺之日”。看过古装剧的朋友都知道,古时候吃饭的时候不像现在这样,是分餐制,就类似与西餐的形式。在结婚当晚,夫妻而要特意“共牢而食,合卺而饮”,同吃一份肉,同饮一杯酒。而在至关重要的“合卺之曰”,突然找不到新郎了,诸养和一家人急得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派人去找,却怎么都找不到。此情此景,我们的脑中第一反应大多会是“逃婚”等字眼。那么王守仁真的逃婚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