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个人,我们一直身处于组织之中,也在不断的寻找契合我们的组织,但貌似总找不到,为此我们的职业生涯中总是与非常多的组织相聚又相离。同样的,作为组织的发起者和缔造者,也在不断的探索组织的最好形态,但好像总不尽如人意,所以总有组织成员走走留留,诟病多多。
难道就没有一个更适应当今时代的组织形态吗?为了探究此,让我们回归本质,深挖底层,组织究竟是什么?它从何而来?它又去向哪里?
让我们回到组织开始之初,是1个人要干1件事,慢慢地,是一群人要干1件事,最后,是不断变化的一群人要干1件事,为此,有了组织的1号员工---老板,2号---十几号员工----几百几千号员工,同样,随着员工的人数增加,分工细化,沟通协作增多,渐渐组织产生了它的架构、制度、价值观、规则等等。
如果你认同以上推理逻辑,那我们会形成一个共识:组织诞生于1群人要干1件事。既然组织诞生的原因都是这个,为什么到现在又有了千差万别的形态呢?
我想应该就来源于要做的那件事的不同。那我们组织要干的那件事是什么呢?我们能不能讲得清楚呢?这件事和使命有什么关系呢?
使命是使用你的生命去完成的一件事。如果搞不清楚你要干的那件事,也就搞不清楚你的使命。现在我们就来剖析下要干的那件事。日本稻盛和夫曾经在《经营十二讲》中第1条中提出:“明确事业的目的意义——树立光明正大的、符合大义名分的、崇高的事业目的。「光明正大的事业目的,最能激发员工内心的共鸣,获取他们对企业长时间、全方位的协助。同时大义名分又给了经营者足够底气,可以堂堂正正,不受任何牵制,全身心投入经营。」”
我认为基本可分为2类事:一为谋生 二为事业,能称得上事业的需符合这几点:1、好事----符合道德价值和伦理 2、大事---影响很多人 3、有利可图的事----有商业价值,可变现。
若为谋生,则为己,若为事业,则利他,两者的分界就在于利他和利己的先后之分:为了利己而利他;为了利他实现利己。不一样的选择,会带来不一样的格局和规模。看看那些伟大的企业家,这点不言而喻。
我们只有为了谋事,找到自己要从事的事业,才能为自己的人生掌握主动权;也只有找到组织要做的事业,才能为组织掌握主动权。个人使命就是你确信自己用一生投入的一件事情,组织使命是组织中的每个人确信可以用一生去奋斗投入的一件事。
既然使命如此重要,那怎么找到组织使命呢?怎么确认这件事是什么事呢?
事=用户希望你为他解决的问题,唯有被他人需要才有生存价值。 组织=以解决用户问题为生存方式的团队。
既然解决用户问题决定组织生死,那组织应该有的基本心态:
全员树立用户问题意识
全员关注用户问题状态
全员探讨用户问题源头
为此,组织应该时常问问自己:
1、组织能为用户解决什么问题?2、这个问题对用户来说有多迫切?3、组织为用户解决问题解决到什么程度?4、用户有多以来组织的解决方案?5、用户问题会存在多久?组织能为用户解决多久问题?6、除了你还有谁能解决用户同样的问题?7、你的解决方案差异在哪里?可以持续多久?8、用户问题产生的根源是什么?9、这个根源会变化吗?10、组织能把握和判断这个要素的变化吗?。。。
推演至此,可画出另一关系图:组织因解决用户问题被用户选择,员工因解决问题的能力被组织选择,三者因用户问题而产生交集。
员工和用户都是人,所以组织本质其实就是一群人帮另一群人解决问题以此谋生。好组织:一群有情有义的人不断以独门绝技帮另一群人解决重要问题,让自己有价值、有意义。
其中,组织有三对重要关系:老板--员工,员工--员工,员工--用户。三者是如何影响的呢?老板--员工,老板不能直接控制员工,但会影响员工的心态与状态;员工--用户,员工的心态和状态决定用户获得的服务质量;员工--员工,员工之间相互影响,而这一对一般是文化重点要解决的事情。但是再往深看,老板也是员工,组织的1号员工,员工也是用户,老板要影响的用户。
所以员工是组织的基石,用户是组织的生命。我们要对用户心存敬畏,对员工对人有尊重,才能感受到组织不仅仅是概念的认知,而是对人的觉知与感受。
回归最后,组织的本质是 因人生事,因事聚人,因人成事,因事成人,人事互动,终归于人。
-------逐梦者 2020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