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了一部电影《阿Q》,想起这是以前上学时鲁迅先生作品集中最经典的一部短篇小说《阿Q正传》,于是便拿起书再次回味了一次,读后百感交集,思绪万千!鲁迅先生是近代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在哪个战乱的年代弃医从文,笔墨戎马一生,用自己的热血呐喊整个民族,让人肃然起敬!
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30年代,那时候的中国一片荒遗,刚从封建社会的苦难中脱离出来,却又陷入了军阀内战,外国势力虎视眈眈,老百姓穷困潦倒,国民的整体素质低下,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是一个很有自我精神的人,也是那个时代底层老百姓的缩影,更是一个悲惨的人物,小说中的阿Q孤苦伶仃,给人打短工维持生计,时常被人消遣,其中让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他身上的阿Q精神,什么是阿Q精神呢,简单的说就是你欺负了我,我心里骂你一遍,我就平衡了,也释怀了!或者是你打了我,我打不赢你,我就找一个比我弱的人欺负一下,我也觉得公平了,一种精神胜利法!
历史过去几十年了,如今有很多人站出来指责鲁迅先生,批判鲁迅先生是文学史上最大的愤青!因为在鲁迅先生的笔下,我们每一个都好像都是他笔下的那一点墨,谁都脱不了干系,因为我们每一个都有可能成为阿A,阿B或者阿Q!然而事实就是如此,如今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富强自主了,但这种阿Q精神在我们的生活中、工作中还是频繁的上演着,只是我们没察觉而已!最近几年什么题材电视剧最火热?毫无疑问-抗战神剧,为什么要加一个神字?我觉得这是来自“愤青们”的一种自嘲和无奈,什么《抗日奇侠》,什么《敌后便衣队传奇》等等数不胜数,剧情中各种水果炸弹、包子炸弹,手枪打飞机,老奶奶开枪杀鬼子等等,太多了!我想说拍这样电视剧的导演和编剧脑袋是被门挤了?而且还能审核通过?想到这都让人难过和愤怒!有时候看到长辈们看到这种电视剧笑的不亦乐乎,感觉又好笑又很无奈!记得不久前老爸一边看电视剧一边问我:日本鬼子在中国打了多少年仗?我说你天天看抗日战争片你不知道打了多少年?得到老爸否定的答案之后老爸又问我:“这日本人的智商都很低但为什么又敢欺负到我们中国来?”,此时我不知道怎么回答,尔后老爸又飙了一句:“打的好,你看人家一个人就干掉了日本几十个人!”我默默的拿起手机进了房间,心里想:“唉,日本人真的太难了,花了十四年的时间才逃出中国”。
电视剧内容真的很好笑,有时候比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品还能有笑点,也许它就不是抗战片,所以它是以搞笑片或者动作片,甚至是仙侠片通过的审核!嗯,是的!一定是的!!深深的反思,这难道这不是整个民族的阿Q精神?自我满足和自我膨胀的的一种现象?这种电视剧有营养?是当下追求的所谓正能量?都不是!恰恰相反的是这种阿Q式的电视剧不过是一种愚民的短视行为,拜金主义下的劣质产物而已!我们应该缅怀先烈,不忘历史,但是我们更应该正视历史,正视自己的过去和不足!这种阿Q式的精神只会让我们的下一辈失去斗志,把战场当成了剧场,把过去苦难的历史当成茶余饭后的笑料而已,是对英雄和他们事迹的亵渎!
说到这种话题好像过于沉重,又很愤青,也比较敏感,所以先分享到这里,其实偶尔的阿Q精神用来自我疏导是一件很好的事情,我们常常会用到,也非常实用。生活工作中我们经常遇到各种无端的指责委屈,各种刁难而又不能表现的时候;阿Q告诉我们,保持微微一笑,心中骂一句“这个沙币”精神胜利一番,这件事情便过去了,而后再次笑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