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三暮四”现在多用来形容说话做事时常变卦,反复无常。这个成语来源一个寓言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
不知道事物本身的同一性,就是“朝三”。
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芧,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 ——庄子《齐物论》
译文:耗费心神去求得事物的一致,而不知事物本身就具有同一的性状和特点,这就是朝三。什么叫朝三?养猴的人给猴子吃小栗时说:“早上给你们三升,晚上给你们三升。”猴子们很生气。养猴的人又说:“那么早上给你们四升,晚上给你们三升。”猴子们听了很高兴。
猴子对“朝三”与“暮四”存在理解误区,他们看不透,养育之人一天实际所投食物本无变化,只是时间调整,称谓之名有所不同,却引发众猴的相异心理,真是可怜可笑又可悲!
我们人类其实也一样,有些事儿争来争去真的没有意义,背后的本质未曾变化,只是换了个名堂而已,却常常惹得人们心潮不平。
人们殚精竭虑,辩论是非,以追求一致。却不明白万物本来就是“道”的体现,种种是与非,原本属于一体。
注重外在之名,不深究实际本质,喜怒无常由此而来。
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 ——庄子《齐物论》
译文:名和实都未改变,而猴子的喜怒却因各为所用有了变化。这也是顺着猴子主观的心理作用的结果吧。
众猴不辨事实真相,养猴人只是变了一个说辞,就很轻易骗过了它们。
人们更多时候看重的是名声、荣誉,且由于所求心切,随波逐流,随声附和,心被欲望蒙蔽,为得失而生喜怒。“朝三暮四”,还是“暮四朝三”,这种猴子似的悲剧,在人间其实也一直上演不断!
包容调和观念上的冲突矛盾,不钻牛角尖。
是以圣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庄子《齐物论》
译文:所以圣人把是与非混同起来,悠然自得的生活在自然而又均衡的境界里,这就叫做物与我各得其所,自行发展。
许多的是非矛盾,只是由于立场观点的差异,并不存在本质上的问题。我们时常被事物的表面所蒙蔽,因此必须炼就一双慧眼,透过现象看本质。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第一章)。人们有时执着于外在的分别,看不到内在的同一。面对是非,只有站在不偏不倚的立场,看待万事万物,才能各安其位,各得其所。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中庸》第三十章)。要参透天地之间的造化,运用智慧,解决世间是非的尖锐难处,在有形与无形之间,体察生命的化育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