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里的曲奇蛋与藏在背后的情绪

带孩子去厦门前,按惯例要去超市备些路上的零食。这对孩子来说,像一场盛大的期待——超市货架上的琳琅满目,总能勾起他把所有喜欢的都搬回家的冲动,那种雀跃又忙碌的样子,像极了过年时的“点兵点将”。

冲突在看到曲奇蛋时爆发。我不在场时,孩子想买,妈妈示意不行。等我找到他,小家伙已经气鼓鼓的,嘴里念叨着“来超市就买垃圾食品,不如不来”,眼睛眨呀眨,满是委屈,眼看就要哭出来。在超市里兜圈时,他看什么都不顺眼,问他怎么了也不说,只含糊地提了句“还不是妈妈”。

我大概猜到了缘由。妈妈随后过来,问他想买的理由,还提起他之前买的东西总乱放、不珍惜。孩子说东西在家里,妈妈追问具体位置,语气里是“买了也不珍惜,不如不买”的逻辑,听起来似乎没什么错。可孩子就是想买,或许只是单纯想拥有,不想被干涉——他平时有零花钱,却少有自己做主花钱的机会。

僵持中,妈妈说了句“你是祖宗,我惹不起躲得起,以后想买什么自己开心就好”,便甩头走了。剩下我和孩子时,我摸了摸他的头:“你来超市,就是要买自己想买的。想清楚为什么买,妈妈的话是参考,最终决定权在你。你觉得妈妈说的有道理就听听,想好了就去做。对了,上次你说想吃庆峰的炒方便面,今晚爸爸给你做。”

孩子没多想,转身就去拿了曲奇蛋。路上拆盲盒时,他还不自信地说“运气肯定差,抽不到想要的”,可第一个拆出的北极熊,是他之前从没得到过的款式,瞬间兴奋起来——那大概就是他想要的、纯粹的快乐。

这件小事里,藏着太多情绪的褶皱。孩子不想被安排、被控制,渴望自己做主的权利;妈妈把“珍惜物品”的好意强加给孩子,不被接受时又用“不管了”来逃避。没有谁是绝对的错,只是立场不同,情绪的出口也不同。

说到底,人对情绪的需求其实很简单:被理解,被接纳。而不是被强硬地安排,被无形地控制。孩子需要的,或许只是“你可以自己选”的尊重;成年人需要的,或许只是“你的想法我懂”的体谅。当理解和接纳在场,控制与反抗的张力自然会消解,就像那个北极熊盲盒带来的瞬间,纯粹的快乐从不复杂。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