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读《百年孤独》有很长时间了,起初知道这本书是一个朋友介绍,便一直记在心里,终于在前几天把书看完,算是完成了一桩心愿。那么《百年孤独》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书呢?
我买的这本50周年纪念版封面和里面没有太多的推介,只有一个纽约时报的评价和诺贝尔奖颁奖辞。
纽约时报评价:《创世纪》之后,首部值得全人类阅读的文学巨著。
诺贝尔颁奖辞:加西亚·马尔克斯以小说作品创建了一个自己的世界,一个浓缩的宇宙,其中喧嚣纷乱却又生动可信的现实,映射了一片大陆及其人民的富足与贫困。
我相信任何第一次拜读这本书的人都会被书中反复的人物姓名弄得晕头转向,我是在读到全书的四分之一左右开始从头理了一遍人物姓名及人物关系。这在之前读外国文学还从未有过,或许只有读《红楼梦》才会用这样的方式去理顺故事情节,所以从开始梳理一直到读完全书,终于列出了一张庞大的家族关系图。也是在梳理过程中才意识到作者为什么用这样的命名方式来定义家族中的人物,因为名字象征了家族中每个人的性格及命运,这在刚开始看书是并未理解到这层含义。
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主要讲述了布恩迪亚家族在马孔多村庄的百年兴衰历史。在这一百年中,家族历尽七代人,最长寿的竟然看到了第六代的出生,所有叫奥雷里亚诺的都性格孤僻,但头脑敏锐,富于洞察力;所有叫何塞·阿尔卡蒂奥的都性格冲动,富于事业心,但命中注定带有悲剧色彩。唯一例外无法归类的是一对双胞胎(怀疑童年时两人互换了身份)。
回到正题,这本书为什么叫《百年孤独》?这一个世纪的家族繁续,有创业成功的巨额财富与荣耀,也有反抗政府的军事生涯,但每个家族的成员都以悲剧收场,甚至连跟这个家族有点关系的人也受到牵连。孤独像是瘟疫一样在这个家族中传播,每个粘上布恩迪亚血液的人都未能走出诅咒一样的命运,直到最后一个带有猪尾巴的奥雷里亚诺诞生并一同化为尘埃。为什么会有这种孤独的基因,起源应该是在第一代布恩迪亚和妻子乌尔苏拉近亲结婚,他们怀着同乡人的嘲讽和内心的忐忑生下了健康的第一代子女,或许也与杀死了阿基拉尔后内心的懊悔有关,在血液中生出了孤独的基因。总之,从第一代到最后一代出生都是在家族中充满乱伦的关系中逐步走向消亡。
在看书过程中以及看完之后,我一直在想这种孤独的性格到底怎样才能改变,想了好久我只能想到一个词:爱与沟通。家族中的人不懂得何为亲情,何为爱情,更不懂得用沟通来处理家庭矛盾,每一个悲剧人物的诞生都是源于性冲动而不是爱情,唯一的爱情结晶却长着猪尾巴。家人之间的相处多是冷漠、寡言、放纵、随性,吃饭都经常不在一起甚至不在同一时间,对外来新奇事物处置偏激极端,有始无终,各种性格相融造成了每个人的悲剧结尾。
这是一本需要静下来细读的书,不仅因为书中人名及关系的复杂,更是因为粗读容易忽略掉一些精彩的经典之处,这些经典不只在引导解说情节发展,也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地方。列举几处我认为最引人深思的语段:
1.过去都是假的,回忆是一条没有归途的路,以往的一切春天都无法复原,即使最狂热、最坚贞的爱情,归根结底也不过是一种瞬息即逝的现实,唯有孤独永恒。
2.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
3.生命中曾有过的所有灿烂,原来终究都需要用寂寞来偿还。
4.所有人都显得很寂寞,用自己的方式想尽办法排遣寂寞,事实上仍是延续自己的寂寞。
5.寂寞是造化对群居者的诅咒,孤独才是寂寞唯一的出口。
如此去看,书的情节更容易代入,透过这些思考体会我们当前的生活状态以及当下的真实需求,或者可以思考一下未来的生活,对生活增加一些理解和体悟。
最后,这本书确是像大家的感受一样,有人说虚夸,有人说难得。我的感受是并未有期待中的震撼和惊喜,或许是因为阅历不够,或者是个人修为不足,亦或是在文化背景上比较难感同身受,但是一本书能够给读者带来一定的思考与收获,便不失为一本好书了。我想用一下《红楼梦》的题词来评价一下这本书: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