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从邱晨老师课堂上学习到的关于当众表达中让别人想听的一个要点,即:一定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去判断他们想听的是什么。
我以前就常常犯这种表达错误,只管说自己想分享的,而忽略了听的对象是否真的想听,以及如果对方不想听,没有认真去观察对方的细微表现,去分析推测对方为什么不想听,真正对什么感兴趣,以怎样的方式表达更容易接受。这样以来沟通表达效果可想而知……
判断和推测听众到底想听什么,是每一个表达者一辈子的功课,就算个人经验再丰富,也有可能在这一点上面犯错。
邱晨老师分享了她的一次经历。2016年她在北京参加《好好说话》的音频产品和图书签售会。
每次都看到现场有很多读者,在假日顶着太阳,排好久的队来参加签售会。
当时她想:他们一定是对“好好说话”这件事,或者这个产品求知若渴,自己上台的时候,一定不能让他们失望,要多讲一些知识点,多分享一些干货,才不会让这些听众觉得白跑一趟。
但奇怪的是,在他们上台的时候,虽然讲得非常卖力,讲特别多的知识点,但是现场的气氛总是隐约的有一些不太对劲。
大家还是非常热情,都瞪着大眼睛看着台上的他们滔滔不绝,但她从他们的眼睛里,看到的更多是期待,而不是满意。
也就是说,还没有说出听众期待的东西,如果说出来了,他们的眼神里会透露出满意,如果没说,他们眼神中的期待就会转换成失望。
后来,多讲了几场之后,邱晨老师就明白了:原来,那些到现场来的听众,他们真正在意的,不完全是知识点。
多讲一讲这本书的知识点,然后让大家感受到这本书的价值,这是台上老师们想说的,但未必是听众到现场来想听的。
毕竟书里的知识点,书里已经写了。听众到现场签售会来,肯定就已经下定决心要买这本书了。那还特地来参加签售会,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对这些作者本人感兴趣。
他们希望来看一看作者本人是什么样的人,他们希望听一听在创作的背后有什么样的故事。
邱晨老师之所以察觉到这一点,是因为当老师们在台上滔滔不绝地说理论或知识点的时候,听众并没有忙着抄笔记,而是忙着拿手机出来拍老师们,或是转过身来自拍,把台上老师拍在背景上,想要同框。
邱晨老师他们并不想把签售会办成粉丝见面会,毕竟办这个签售会的目的就是为了卖书。可是,他们意识到,听众想听的东西,才是把他们想说的东西传递出去的载体。
只有满足了听众的基础期待之后,他们才可以把真正想传递给听众的价值传递出去。
所以在之后的签售会上,他们就改变了策略,把七成的时间,都用来分享在做《好好说话》时的心路历程,跟大家开开小玩笑,讲讲团队老师们的小故事,至于知识点或者干货的分享,最多就占个三成。
结果听众果然就不再分心了,发现这才是他们真正想听的东西。
这个经验,使大家很受启发。因为对于一个表达者来讲,去判断听众想听的是什么,是一件特别谦卑的事情。
也许有人会觉得,老师们写了一本偏工具性、偏方法论的书,结果在签售会上,一个劲儿讲自己的故事或小八卦,会不会不太好?
但其实这才是真正的谦卑。因为老师们是真的站在听众的角度出发,说他们真正想听的东西。
而即便面对的是同一群受众,都是《好好说话》的读者,他们在不同的场合,也会展示出不同的期待和需求。
日本有一种说法,叫作“酒是活的”,什么意思呢?意思就是装在木桶里面酿造的酒,是发酵的东西,它的味道会不断在变化,不是固定不变的。
表达也是一样,我们面对的听众,每一个场合,每一次分享,听众都不一样。而即便听众一样,他们的需求也会变化。
这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判断,去推测听众现在想听的东西到底是什么。
以上就是今天我收获到的关于当众表达的要点,一定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去判断他们想听的是什么。希望对大家也能有所帮助,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