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哇,胶己人!”
“潮汕的呀?你们做生意很厉害的,你家是开店的吧?”
以上分别是:当说出“我是潮汕人”时,潮汕人和非潮汕人的反应。尤其是后者的反应,让我印象深刻。
潮汕人=生意人?
潮汕人被称为“中国的犹太人”,做生意的真的很多,但能成为伟大企业家的有几个呢?掰掰手指数一下,除了李嘉诚、马化腾,还有哪个潮汕企业家的名字,是家喻户晓能脱口而出的呢?恐怕很少吧。
这个现象不得不让人深思、值得讨论。那些富二代、官二代的生意人,不在讨论范围内。他们有丰厚的成功基础和条件,若还整不成事,真是对祖宗的侮辱。
►让我们把目光落在这群特殊人群上吧——潮汕草根创业者。
☞潮汕人创业最流行的方式就是合伙。
你出钱,我出力,一拍即合。合伙人往往是亲戚朋友,多多少少带着感情羁绊。至于公司股权分配、利润分成等问题,合伙前先不提,提了伤感情,大家把生意做大了再说,有钱一起分嘛。
☞这就容易酝酿出一个问题——撕逼。
公司不赚钱,埋怨对方不努力;公司赚钱了,害怕对方拿的比自己多。
以我亲戚为例,他和堂兄合伙开了个厂,做汽车配件的,两人各占50%的股份。我亲戚是负责市场扩展的,每天出去跑单应酬;他堂兄是负责工厂管理的,每天采购记账、监督生产。
刚开始两个人充满拼劲,可时间一久问题就出现了。我亲戚觉得他堂兄好轻松,每天就在办公室喝喝茶;他堂兄觉得我亲戚好清闲,每天找人喝喝酒抽抽烟。后来,由于工厂采购的一批原材料发生了问题,两人争吵。吵到后面,变成两个家庭的争吵。从此,两人分道扬镳,进祠堂拜祖见面时也不打招呼。
☞而潮汕人做生意赚来的钱,怎么花好呢?
鉴于我们讨论的是草根创业者,很多创业时甚至一穷二白,若年轻点的一般也是单身。
这个时候,家里的老人就发话了。“儿子呀,赚到钱,要把媳妇先娶了,把房子买了。”而绝大部分的潮汕男人都是孝子,也就照做了。仔细想想,貌似也没什么不妥。但本来能在手头流通的资金,一下子绑在了房产和家庭上,想扩大规模、做大做强的第二次投资,又从何而来呢?
以我另外一个亲戚为例(潮汕人就是亲戚多)。他在深圳华强北做手机配件生意,事业正处于发展阶段,却因为孩子学位问题,在宝安区买了套房。手上的资金都买房去了,为了维持生意还得跟人借钱。现在虽然住进了新房,却整天苦恼着去哪里生钱。
►所以,潮汕人做生意的第二个误区,就是过早把钱押在不动产上。
近期,一个深圳土著朋友对我说:“过年了,你们潮汕人都回家,整个深圳的菜市场几乎要瘫痪掉了。”虽然是玩笑话,但不得不引发人思考。
潮汕人是在做生意,但做的都是什么领域的生意呢?
批发?零售?牛肉火锅?隆江猪脚?惠来绿豆饼?
绝大部分都是传统行业,在互联网横行的今天,用传统思维来经营传统行业,也只能按传统方式获得利润。相对以前赚少了,并不奇怪。
而一个潮汕人开的普通传统企业,要做大做强,甚至上市,在今天艰辛程度不言而喻。
以我另外一个亲戚为例(一下子暴露了这么多亲戚,老爷保贺,不要被打)。他在汕头澄海做出口玩具生意快20年了。2008年之前,生意可谓是风生水起,赚得盆满钵满。而他也每天KTV、夜总会的,玩得心满意足。08年后,外国市场对中国的玩具需求量急剧缩少。靠简单的加工制造,已经不吻合市场需求了。而亲戚的工厂没有转型成功,一蹶不振,至今还在苦撑着。
☞因此,潮汕人做生意的第三个误区,就是用传统思维经营传统行业且缺乏创新精神。
►说到创新精神,不得不谈谈潮汕的教育。
整个潮汕,拿的出手的大学,除了汕头大学,请告诉我还有哪所?
高等教育的情况令人堪忧。我身边还有家长,抱着传统思想,“孩子学习不好不要紧,就让他早点出去打工咯。”
去当服务员?去送外卖?去搞快递?然后,工作几年结婚生子,婚后为了柴米油盐争吵不断?
这种“孩子学习不好不要紧”的话,只有土豪才配说出口。关键是,土豪的孩子败家的真不多,大部分都才华横溢、前途无量。
这个时代,是知识的时代。没有文化真的很可怕。而整个潮汕,想再出伟大的企业家,必须从教育抓起,从转变传统思维模式做起。